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王俊秀
調查結論
●與2010年相比,2014年人們的社會總體信任水平從負性判斷回歸到一般信任,選擇非常不信任的人群,比2010年調查減少了1.2個百分點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信息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民眾接觸新知識、新理念的機會加大,加之社會已經差異化,原本屬于馬斯洛理論中更高層級的需求已經普遍化
●具有相同群體特征的人們要表達他們的訴求、保護或爭取他們的利益時會越來越多采取群體形式
●情緒具有動力特性,也稱為“情緒能量”,社會負向情緒的積累可能對社會產生破壞性影響
●社會價值觀多元一定意義上源于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環境下人們不同利益、不同需求、不同的知識體系、不同信息接觸和周圍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心態是在一定時期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影響下形成的,社會中多數成員表現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模式,并成為影響每個個體成員行為的模板。對于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來說,社會心態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表現出相當的動態性,又因為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交匯和沖撞而表現出相當的復雜性。當前,我國社會心態發生了重要變化,以下幾方面應該引起關注和重視。
多層次、高標準的民眾需求挑戰民生工作
近年來,國內許多省市紛紛提出打造“幸福××”的口號,各級政府編制了一系列的政績考核指標,出現了許多幸福指數、指標體系,這些指標體系通常把百姓生活滿意度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內容。這產生了重要積極效應。但是,僅僅政府民生工程的推進,很難有效提升民眾的生活滿意度或幸福感。
如果按照心理學中經典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人的需求是不斷提高的,從生理需求滿足,安全需求滿足,愛與歸屬等社會性需求滿足,尊重需求的滿足,一直到自我價值實現的滿足。這是一個不斷得到滿足,不斷提出新的需求的過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努力,多數民眾的生理需求已經基本或部分得到滿足,但滿足了溫飽問題的民眾對生理需求的標準提高了,潔凈的空氣、無污染的水、舒適的住房條件、良好的醫療條件、宜居的自然環境等,成為新的需求,同時,安全的食品、安全便捷的交通、安全的生產環境、有效的災害防范等這些安全需求與生理需求同時出現,每一項都不容忽視。從近年來的調查看,安全需求成為民眾反應最激烈的需求,同樣,人們的安全需求也需要更高標準地給予滿足。安全感調查中,人身、財產安全已經成為安全的基本保障,食品安全成為最受關注的內容,如這些年來,社會性的食品安全焦慮、環境污染焦慮成為全社會普遍的情緒,同時,民眾對于隱私安全、環境安全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可以看到,近年來發生的許多群體性事件都是因環境污染或擔心環境被污染而引發的。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信息化步伐的不斷加快,民眾接觸新知識、新理念的機會加大,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政治參與意識增強。加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社會已經差異化,不同群體的需求也呈現差別化,尊重與認同需求、個人發展需求已經成為新的必須給予滿足的需求,這些原本屬于馬斯洛理論中更高層級的需求已經普遍化,雖然可能在程度上會有不同表現,但這些更高層級的需求與那些提高了標準的低階需求會同時出現,如果不能很好地滿足,矛盾就會不斷爆發。多層次、更高標準的社會性需求將給未來政府的民生工作提出新的挑戰。
上一篇:把握市場化改革的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