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勾犇
作者: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黃益平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提法是有益的。供給側政策與需求側政策,兩方面都很重要。其實大多數需求側的政策,主要是宏觀政策、短期政策,更多的是平衡經濟。而供給側改革,更多地考慮如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可持續生產率的提高和技術進步,所以它可能是一個更長期性的政策。
在發生全球性經濟危機的時候,討論供給側的政策是沒有意義的,那時需要的就是反周期、穩定宏觀經濟的政策;但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們考慮的是中國經濟還能不能持續增長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這時候考慮供給方面的政策是有意義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解決我國目前生產當中存在的低效率、資源配置不當、技術進步比較緩慢、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的角度來說,是比較有針對性的。
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意味著此前“通過增加投資刺激需求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思路有所轉變,因此貨幣政策會相對收縮。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首先,現在貨幣政策并沒有特別寬松,目前實行的一直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其次,這兩個問題并不在同一個維度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用于解決短期穩定的問題,比如經濟下行壓力過大,將貨幣和財政政策用于經濟的短期托底、穩增長;而供給側的政策,通常用于解決中長期增長的可持續性問題。
不過,在重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情況下,將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刺激暫緩,這的確是一種可能性;而同時存在的另一種可能性是,需要推進供給側改革。
比如,一些產業需要重組,意味著短期內經濟增長下行的壓力可能會進一步加大,因為需要關停部分企業,那么原來有的就業和生產,現在就沒有了。當然,這些生產和就業本身都是無效的。但即便如此,把它們關停,經濟活動就變得更少。此時,為了配合改革,以及實現保持經濟平穩過渡,將短期宏觀經濟政策適度放寬松一些,也是有可能的。
經濟結構改革,包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般是改革政策與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是多層次、多維度的,而不是簡單的一個方面。
上一篇:國學如何融入青少年的現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