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郭永輝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魂,文以鑄之。”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化,使人類告別野蠻與愚昧,形成民族、國家、社會的精神支柱,催生了無窮無盡的創新力、創造力,推動人類社會從蠻荒進入高度發達的文明階段。從游牧文明、農耕文明,到一輪緊似一輪的工業革命,文化不僅是民族的圖騰、國家的標識,更成為一民族、一國家、一群體生生不息、自強奮進的核心支撐——文化始終是人類文明不斷攀升的助力和云梯。
今天,信息化推動的新一輪工業革命,使人類文明進入文化社會、文化科技、文化產業、文化經濟的新境界;以文化軟實力為重要支撐的“互聯網+”構建的虛擬世界與現實社會和現實產業的融合,催生了全新的創意產業、創意經濟、創意社會、創意國家的創客、極客時代;虛擬世界和現實產業聯姻孕育的產品承載著物質與文化的雙重屬性,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也傳遞著價值理念——人類的文化自覺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文化+”的概念應運而生,“文化+”的思想理念及其社會形態、科技形態、產業形態、經濟形態,正以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可阻擋的歷史大勢撲面而來。人類已經進入“文化+”的時代,文化產業正成為人類社會的主導產業之一。誰有了“文化+”的自覺,誰搶占了“文化+”的先機,誰乘上了以“文化+”為引擎的快車,誰就可能是未來經濟社會各領域的主宰。
一、“文化+”的力量
恩格斯說:“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3卷,第492頁)事實上,人類社會前進的每一步都是“文化+”的累計與遞進。
“文化+”,不是1+1等于2,不是傳統數學概念上簡單的程式化加減,而是文化與其他事物從不自覺到自覺的融合,是由一種觀念、理論和合理的構想進入到實踐的一種行動綱領、計劃和模式,是文化更加自覺、主動地向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滲透。“文化+”的“+”,是文化的植入、融合、滲透、主導,核心是賦予事物活的文化內核、文化屬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態和文化價值,是給事物植入文化的DNA。有人提出“+文化”行不行?回答是否定的,因為“+文化”,只是表象的包裝、附著、粉飾和牽強附會。“文化+”與“+文化”,有著主體與客體的倒置。比如,文化產業之“文化”,文化是主體,是能動的、處在主導地位的;而產業文化之“文化”,文化是客體,是產業的寄生物、衍生物,是被動的,是標簽式的附著著的東西。
文化+民族,為民族注入凝聚力、向心力和內生力;文化+社會,使人類社會成為文化自覺下智慧能動、有機有序、不斷進步的文明社會;文化+中國,中國由農耕文明走進工業文明,又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文化+城市,使城市由遮風擋雨的居所成為智慧的家園;文化+文化,催生更加能動的文化自覺,在包容多元中推動文化繁榮,融合人類精神血脈,滋潤和諧社會;文化+旅游,賦予旅游人文的魅力和鄉愁的慰藉;文化+產業,搭建起產業攀緣上升的云梯,注入老產業新的活力,催生雨后春筍般的新產業、新創意、新業態;文化+商品,商品承載了思想的內核和精神的重量,賦予商品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價值;文化+經濟,使經濟由自然經濟走入自由經濟的天地,催生出“互聯網+”等嶄新的經濟空間,打造出強勁的超級經濟引擎;文化+科技,催生出文化科技的新境界,科技在文化的滋養下加速裂變,人類社會迎來高度智慧的信息時代;文化+互聯網,賦予機械的互聯網以文化的內核、智慧、內涵和堅挺的軟實力、誘人的吸引力;文化+“互聯網+”,賦予“互聯網+”生命源,提升“互聯網+”的附著力,使互聯網的觸角延伸到人存在的每個角落,也使文化滲入人類社會的每個毛孔,成為經濟社會“云”運轉的潤滑劑……“文化+N”,拓展無限空間、注入無窮潛力、催生不盡的創意創新創造。
人類自從走出自然經濟的曠野而邁進自由文明的天地,從來沒有離開過文化的相伴相隨。今天,當文化產業迅猛興起并逐步成為主導產業,當文化產業逐步向創意產業、創意經濟邁進,經濟的高地,一定是文化的高地;文化的高峰,一定推動多元裂變的經濟高原的抬升;“文化+”越豐富、越深入、越廣泛,經濟越強勁、越發達、越繁榮;文化+經濟,成為當今時代天作之合的佳配,有了文化與經濟的聯姻,經濟在文化的基因中裂變,文化在經濟的承載下綻放,其構建形成的產業,產業為“體”、產品為“橋”、文化為“魂”,融入社會、鏈接市場、親和大眾,以其超凡的融匯性、永不止步的創新性、自我調適的柔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而充滿旺盛的生命力。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文化+”,是文化的新自覺、是一個時代引擎的升級版、是經濟社會劃時代的新標識;“文化+”,提升一個民族的重量、一個國家的分量、一個社會的體溫、一個時代的發展力和競爭力。在“文化+”的時代,沒有注入文化內核、文化元素、文化細胞和文化支撐的經濟、產業、商品、城市乃至社會和民族,都必將面臨沒落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