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開放朝既定目標沖刺
上海自貿區的金融改革被認為是上海建設“開放程度最高”自貿試驗區的核心內容之一。一行三會出臺了51條措施在上海自貿區推進金融改革和開放,比如利率市場化、跨境經營企業人民幣資金池的設立、設立民營銀行、建立自由貿易賬戶分賬核算體系等正在有序推進,而設立國際化期貨市場、開放健康保險市場等也正在積極籌備之中。一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高人民幣自由兌換程度和擴大資本賬戶開放度的措施也正在醞釀中。
擴區后,以自由貿易賬戶(FT賬戶)這一為中國未來資本賬戶開放奠定雛形的改革措施為例,現在不僅已經拓展至120平方公里內的企業,開戶的數額增加至2.9萬多戶,而且外匯賬戶也已經在FT賬戶下分設,個人也可以開設自貿賬戶;31家中外銀行成為自由貿易賬戶分賬核算單元,另外還有3家財務公司、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清算所也設立了FT分賬核算單元。為了進一步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擴大金融開放程度,拓展自由貿易賬戶使用功能的RQFII2以及QDII2方案也正在醞釀并等待合適的時機推出。有限牌照外資銀行準入也在規劃之中。總之,在風險可控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化水平的改革不會停頓,上海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一定會實現。
服務業新領域開放將實現突破
上海自貿區規劃了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文化服務和社會服務六大領域服務業開放的先行先試。自貿區運行兩年來在服務業的開放上也取得了很多進展,如商貿服務領域內的外資游戲機和游藝機生產銷售企業已經進入并開展業務,電信通訊服務也已經有外資企業進入提供呼叫服務,社會服務中的外資醫療機構也已經有外資醫院投資注冊。不過服務業的開放牽一發動全身,涉及很多政府部門頒布的原有管理條例,在自貿區先行先試進一步開放措施,需要出臺相關的實施細則以便對原有的管理條例進行改革的試驗。這個過程需要不同的部門進行協調和規劃,同時也需要制定開放后控制風險的事中事后管理措施。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是為了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而推進改革開放的國家大戰略,在這個過程中,上海自貿區又走在開放的最前沿。未來上海自貿區將通過進一步推動服務業的開放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作更多的貢獻。因此,服務業開放要有更多的突破是必然的,也是上海本身經濟轉型和發展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下一篇:唯“一流指標”論,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