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陳憲
【核心觀點】要做到產業政策和宏觀調控的“精準”,需要嚴格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與技術有關,主要是信息技術,亦即精準一定需要盡可能的信息對稱;充分條件與制度有關,主要是指建立在相對完整和科學的制度體系基礎上的治理能力,亦即有這樣的治理能力,精準才是可能做到的
“精準”,產業政策、宏觀調控和扶貧脫貧的關鍵詞
近一個時期以來,中央主要領導同志在談到產業政策、宏觀調控和扶貧脫貧時,都提出了“準”或“精準”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上強調“提高改革精確發力和精準落地能力,扎扎實實把改革舉措落到實處”。最近,總書記在談到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時,又提出了“產業政策要準”的要求。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還一直強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并要求做到決心要大,措施要實,效果要好。我國由此展開了新一輪的扶貧攻堅戰。
在中國經濟增長下行,同時又面對產能過剩困局時,我們看到了“精準調控”的提法。2014年6月,李克強總理說,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新情況和突出問題,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精準發力、定向調控。此后,這一提法被簡為“精準調控”。提出精準調控的背景是,這一輪增長下行主要是由結構性因素所致,所以,刺激政策的作用有限,更不能采取大規模刺激政策。但增長下行仍將導致需求不足。現在的困難就在于,需求不足要求擴張和刺激,產能過剩要求收縮和抑制,但二者同時存在,怎么辦?于是,就要精準調控,要讓刺激政策做到“滴灌”而不是“漫灌”,哪里需要到哪里去。
比較產業政策、宏觀調控和扶貧脫貧這三個方面,就“精準”而言,扶貧、脫貧相對容易做到。這是因為,各種貧困人群的信息相對透明。例如,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在了解貧困地區3000多名腦癱兒童信息的基礎上,通過設立“啟智基金”,在開展腦癱疾病科普教育,推動醫療康復和預防工作的同時,不斷拓展涉及的領域,聯系專家開展義診,已經救助了其中的一部分兒童。當然,即便是扶貧和脫貧,要做到精準,除了獲得相關信息外,還會產生對現行扶貧體制和政府治理能力的挑戰。如何保證扶貧資金有較高的透明度,較高的使用效率,并做到不截留、不漏損,仍然是一個問題。
精準的必要條件是信息對稱,主要與信息技術有關
要做到產業政策和宏觀調控的“精準”,難度無疑更大,需要嚴格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這里,必要條件與技術有關,主要是信息技術,亦即精準一定需要盡可能的信息對稱;充分條件與制度有關,主要是指建立在相對完整和科學的制度體系基礎上的治理能力,亦即有這樣的治理能力,精準才是可能做到的。
首先,精準的必要條件是信息對稱,也就是說,政策制定者和宏觀調控者能夠充分獲得相關的各種信息。和以往相比,現代信息技術,尤其是正在興起的大數據技術,對了解和掌握信息已經創造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充分信息對稱總是靜態意義上的,需求和供給都在不斷地變化,動態意義上的充分信息對稱是難以實現的。也就是說,大數據技術能夠對預測需求起到一些作用,戰略型科學家也可能對技術進步作出一些預判,但是,要在充分信息對稱的基礎上制定產業政策,實施宏觀調控是不可能的,至少現在是不可能的。這就告訴我們,精準一般不可能在微觀層面做到,也就是說,微觀層面仍然是市場機制、價格信號起決定性作用。所以,我們現在所說的精準,主要是指政府針對產業發展和經濟社會運行中的“短板”或“瓶頸”提出政策措施和項目安排,以期對改善經濟環境和調整經濟結構起到積極作用。例如,已經采取的對小微企業的減稅措施,對農村商業銀行和其他小銀行在準備金率方面的優惠;再如,安排棚戶區改造項目、鐵路建設項目、水利設施項目的投資。當然,我們也許還可以再適當地多做一些,做得更好一些,尤其是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和創業創新環境等方面。
上一篇:以全球視野謀開放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