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參與完善全球經濟治理
記者:如何理解五中全會提出的“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
卞永祖: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每年都超過30%,為全球經濟復蘇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西方經濟走下坡路,西方的制度、制定的規則以及方法的影響力下降,舊的全球治理機構已經不能反映當前世界發展的最新成果,很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都希望國際治理體
系朝著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在“十三五”時期,后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更加復雜,國際環境將繼續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積極參與并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當前國際金融體系的弊端。人民幣國際化是我國為國際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也是完善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重要方面。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現行體系的受益者和支持者,不會另起爐灶。我們支持加快IMF的改革進程,也支持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新的國際金融機構,這是對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補充和完善,也符合世界各國和全球人類的利益。
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辦的第十次G20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宣布2016年G20峰會將在中國杭州舉辦。我國正式接棒明年的G20峰會,是第一次以主辦國的身份參與甚至主導全球經濟治理規則的制定,這表明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步伐正在加快,同時也體現了作為經濟大國的責任擔當。
各方聚焦
●積極推進和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構想,要積極推進區域合作,包括區域全面合作伙伴關系。要以國際產能合作為契機,加強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輻射國家對接,特別是工業化、城鎮化、社會發展規劃的合作與對接。要以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為平臺,加強中國與這些國家的經濟貿易投資合作,幫助中小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胡江云
●新形勢下,中國要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和國際限制,刺激生產要素跨空間的流動和配置,形成全方位的主動對外開放格局。中國未來的開放戰略著眼互利共贏,要為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為國際組織提供必要的資金、人員、軟件和硬件等公共產品供給,在全球經濟治理平臺上提高中國的制度性話語權。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張建平
●“十三五”時期,要給走出去的企業創造一個協調發展的環境,審批手續將進一步簡化,留給企業更大的自主決策空間。下一步我們要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跨國公司,能夠在海外支配經營或者說形成一種勢力范圍,最終能夠實現將國外利潤轉回國內,以擴大國內的GNP。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
●實行改革開放37年的中國,下一步要將自主開放與對等開放結合,積極穩妥地推進“一帶一路”、高標準自貿區、自貿園區建設、中美中歐投資協定、世貿組織多邊談判等重大開放舉措,主動做好參與國際經濟組織的頂層設計,從國際社會的積極融入者轉變為主動塑造者。
——國家行政學院發展戰略中心副主任楊正位
●“十三五”時期,國內優勢企業可以抱團合作,建設境外產業集聚區,進一步帶動國內上下游或關聯產業共同走出去。通過投資建設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產基地,積極加入到國際生產鏈之中。同時,要鼓勵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到國際投資和并購中來,以此走上全球化發展軌道,成為真正有影響力的跨國企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室博士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