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黨校副校長 王東京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由于國際局勢不斷變化,國內經濟面臨增長“換擋”和發展“轉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針對我國經濟運行新情況和新特點,對宏觀調控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根據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基本要求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圍繞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十三五”時期宏觀調控應更加注重擴大就業、穩定增長、調整結構、提高效益、防控風險和保護環境。為此應著重把握好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總量調控與定向調控并舉。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需求疲軟、產能過剩問題,表面看是總量失衡,但歸根到底是結構問題。宏觀調控當然應該重視總量管理,同時也應重視定向調控。定向調控不僅可以專門針對結構性問題進行調節,還能根據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出現的新情況,瞄準經濟運行中的突出問題確定調控“靶點”,因時因勢出臺政策,從而增強政策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第二,短期與中長期結合。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很復雜,一些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因此在解決短期問題的同時應顧及和妥善處理好長期問題。宏觀調控要注意遠近結合,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既要注重穩定經濟增長,又要注重釋放經濟發展的長期潛力;既使經濟增長保持一定的速度,又要繼續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第三,國內與國際統籌。我國經濟已深刻融入世界經濟之中,未來五年將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與國際接軌。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不僅要全面把握國內經濟運行情況,一切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加強對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經濟走勢的密切跟蹤與研判,關注國際經濟變化可能帶給我國的影響。
第四,改革與發展協調。改革與發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兩個重要支點,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與發展的關系,是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成功的一條基本經驗。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只有通過改革才能解決各種經濟社會矛盾,協調各方利益,最終實現發展;發展是順利推進改革的重要基礎,沒有發展就沒有社會穩定的物質條件,改革就可能會出差錯或出亂子。未來五年我國既處在黃金發展期,又處在矛盾凸顯期,宏觀調控要尤其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關系,只有將二者兼顧好、協調好,才能總攬全局,在改革的推動下保證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著眼于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準確性,創新調控思路,完善調控方式
“十三五”時期,宏觀調控將針對新常態下經濟運行的特點,從整體思路到具體方式都進行調整與完善,形成新的政策調控框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以區間調控為基礎,加大定向調控力度。
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創造性地提出了區間管理的宏觀調控思路。所謂區間調控,是指經濟增長目標并不簡單地確定為一個絕對數,而是將增長目標設定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內,只要經濟運行不滑出這一區間,經濟增長速度高一點或低一點都屬正常,宏觀政策將保持基本穩定。當然這個區間是有上限和下限約束的,“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則是防通脹。通俗地講,區間調控的關鍵就是要守住“上限”和“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