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補齊短板上下功夫
記者:五中全會提出許多改善民生的新要求、硬指標,如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現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等等,請問要實現這些目標,我們還應該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青連斌:習近平同志在《建議》說明中指出,“十三五”規劃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規劃,必須緊緊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的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現階段,實現共享發展的短板,最主要的是兩個,一是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足,共享水平低;二是解決貧困人口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在這兩個方面下大力氣:
一要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目前我國的公共服務,一方面供給總量不足,另一方面配置不合理,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享有的公共服務不均等。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和更加公平合理享受公共服務的強烈愿望,必須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增強政府職責,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在提高共建能力方面,要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購買服務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辦;能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的,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在提高共享水平方面,《建議》提出,要加強義務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努力實現全覆蓋。
二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目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還有7000多萬人,讓他們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是共享發展的重要內容。正如《建議》指出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必須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分類扶持貧困家庭。實行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銜接,對貧困人口應保盡保。要擴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覆蓋面,因地制宜解決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等問題。要提高貧困地區基礎教育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推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要實現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實施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記者:五中全會提出:“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請問更有效的制度安排體現在哪些方面?
青連斌:有效的制度安排是實現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根本保證。只有作出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才能真正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在《建議》中,我們可以看到,黨中央已經作出了不少安排部署,如在脫貧攻堅方面,提出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脫貧工作責任考核,對貧困縣重點考核脫貧成效。在教育這一重大民生領域,強調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落實并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在收入分配方面,強調要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規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在社會保障方面,強調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出臺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方面,強調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推進醫藥分開,實行分級診療,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等等。
這些制度安排,其中一些是改革開放以來就提出,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的制度安排,一些則是十八屆五中全會《建議》首次提出來的,比如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以及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等等。作出并落實好這些制度安排,必將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更公平合理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