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價值失范加劇留守兒童的成長風險
隨著農村勞動力外出趨勢的加強,加劇了村莊的離散與凋敝,從根本上撼動了維系鄉村社會團結的基本價值規范。過去,農村社區中的個體在經濟生產、社會交往與政治活動中保持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并由此形成對村莊社區的文化與心理認同。在社區共同體基礎之上形成的社會規范、人情網絡與社會聯結也成為農村留守兒童在社區層面獲得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和基礎。可隨著人口流動,居民彼此變得陌生。在河南省固始縣前樓村,年輕人大多只記得同村同學,很多中年村民、鄰居的姓名都無法叫出。彼此的陌生、對社區認同與歸屬感的淡化加速了傳統文化、倫理等結構性要素的衰落,村社鄰里之間對于兒童的教化、關愛與危險預警作用也進一步削弱,這都加劇了留守兒童的成長風險。
由于社區非正式規范力量的弱化,一方面,留守兒童因監護人監管不足更易成為社會價值失范的受害者。目前國內中文搜索引擎中關于留守女童遭遇性侵的新聞報道已達上千起,令人痛心的是,這些事件中的作案者多數是同村的男性村民、長輩甚至是親戚。另一方面,社會整體道德規范的滑坡使得留守兒童更易出現個體失范和越軌行為,例如賭博、偷竊、網癮、少女媽媽甚至刑事犯罪。
綜合調研發現,我們建議在健全體制鼓勵流動子女入城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應改善留守兒童現有生存環境,使之成為解決流動子女教育問題的另一思路。為此,政府應調動社會各方力量的積極性,關注留守兒童因家庭缺失帶來的心理問題;提升農村教育條件,使其成為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弱化的重要力量;改善農村社區人文環境,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多一重保障。
上一篇:重構城市價值觀 增強城市發展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