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環境中,創新是規劃不了的
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政府要從過去“重扶持”轉向“重環境”。為什么這樣講?在以往,政府推動一些新產業的發展,一般的方式是給一些特殊的政策,來扶持某個行業、某些企業。但是在創新驅動或者“互聯網+”的環境中,筆者認為這種方式可能需要認真地反思,因為有些是很難持續的。
《中國制造2025》對下一步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但是筆者想提一點,政府盡可能不要去制定具體的技術路線。現在提出的一些制造業發展的遠景、前景,那也只是在現有的技術水平上做出的展望,或者說只是展望之一。而中國的制造業,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將來會變得怎樣,沒有人能搞清楚。以互聯網為例。五年前,我們能預想中國的網絡技術成這個樣子嗎?同理,五年以后中國的制造業會是怎樣的狀態,現在沒人能規劃好。因此,政府沒法制定具體的技術路線,過去這方面的教訓很多。同時,政府不要具體扶持某一個企業。產業發展日新月異,某一個技術今天看起來還不錯,明天可能就落伍了。這個企業今天看起來不錯,明天可能就不是領先的企業了。
政府最重要的還是創造環境。創新是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創造某種環境、某種條件,來吸引資源。比如說保護知識產權、鼓勵公平競爭、培育人力資本、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把這些搞好以后,創新資源會集中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將來產生創新成果的概率可能比較高。至于將來到底哪些企業能夠脫穎而出,哪些產品能夠脫穎而出,哪些行業是具有前景和競爭力的,則很大程度上是市場競爭的問題。有了好的環境,創新中心就可以通過競爭機制形成。創新是無法規定的,應該給所有的地方這樣的機會,讓它們去競爭。城市之間應該有爭當創新中心的競爭,整個創新資源是流動的。美國是這樣,中國現在也是這樣。
在鼓勵創新方面,政府可以做的還很多。比如,現在講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最后真正創業當老板的肯定是少數人,不是大眾,是小眾。創業者中能成功1/10,這樣的概率都不算低。但還是要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給大家多一點這樣的機會,雖然多數人是要失敗的。政府除了要創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同時也要給創業失敗的人留一條后路,讓他摔倒了以后能夠爬起來,寬容創新的失敗。
再比如,在創新過程中,政府要正確處理利益調整過程的各種關系。現在網購興起以后,很多商場蕭條了,甚至關門了。滴滴、Uber被廣泛使用后,很多出租車司機感到危機了。機器人用了以后,很多崗位就不需要了,政府要正確地處理其中的關系。現在,像Uber、滴滴一類的軟件出來以后,幾乎所有的地方政府態度都非常謹慎,甚至憂慮。創新現在會遇到一些利益沖突,政府有責任來正確地處理相關問題,化解矛盾。
總的來講,政府要按照創新的規律來推動創新。首先必須非常明確地表態支持創新,其次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支持創新、創造環境上,同時要解決好創新過程中的一些具體的利益沖突問題。
上一篇:準確理解“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