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生態治理現代化,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如何健全我國的現代生態治理體系,推進生態治理現代化,從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總的說來,就是: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征,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具體地說,尤其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堅決克服“先發展,后保護”的傳統觀念,堅持保護優先,努力做到“發展與保護相統一”、“以保護求發展”。要增強全民的生態意識,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生態意識,樹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真正認識到,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地球這個生命共同體,人類只有一個家,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人類就會失去一切。
第二,完善生態治理的制度體系,推進生態保護的標準化建設,健全生態治理的行業規范,將生態治理納入法治化的軌道。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和法治化,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生態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在生態治理制度體系建設方面,一方面要努力實現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目標,即到2020年,構建起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另一方面要重視標準化建設,生態保護必須有全面的、具體的和科學的標準,并且從制度上切實保證行業標準得到認真的執行。
第三,擴大公民參與,努力實現生態領域的官民共治和社會共治。民主是現代國家治理的本質特征,公民參與是民主治理的實質性要素,官民共治和社會共治是通向善治的途徑。生態治理也不例外,沒有公民參與,就沒有生態治理的現代化;沒有共治,就沒有生態善治。環境保護涉及全體民眾,每個人都是環境政策的利益相關者,尤其需要公眾參與。進而言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甚至不是一個自選項,而是一個必選項。我們所能選擇的只是:以何種方式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合法參與還是非法參與,有序參與還是無序參與?我們當然應當選擇主動的、合法的、有序的參與。從世界各國的成功實踐來看,參與式治理是民主治理的最新發展和普遍趨勢,生態保護領域應當成為參與式治理的模范領域。
第四,更加重視生態領域的公平正義,努力維護生態保護過程中的公平正義。公平正義作為社會主義的首要價值,應該體現在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態保護和生態治理。當前,教育、健康、安全等社會領域的不平等問題比較嚴重,環保領域也開始受到嚴重影響。例如,發達地區的一些污染企業開始轉向落后地區、城市的污染企業向農村地區搬遷、一些落后地區通過毀林毀地增加收入等等。這些做法實際上是生態領域不公正的體現,必須堅決糾正這種傾向,不能落入“落后就要被污染”的發展陷阱。
第五,以更加開放務實的態度,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在生態治理方面的先進經驗。毋庸諱言,發達國家在生態文明方面至今仍走在前列。但它們在其現代化進程中同樣付出過沉重的代價,有許多彌足珍貴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吸取。生態治理雖然也與社會政治體制密切相關,但就其性質而言,具有更多的工具性,不同體制之間的生態治理經驗完全可以相互學習借鑒。無論在哪個國家哪種體制下,人類對青山綠水的需求應當是一樣的,青山綠水的標準在任何國家也應當是基本相同的。因而,發達國家保護青山綠水的許多做法和生態治理的一些措施,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上一篇:建科創中心,不能忽視科技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