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為世界提供什么、一黨領導下的民主、“十三五”規劃、教育研究、四個全面、經濟轉型再平衡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小云:中國為世界提供新的發展知識要素和選擇性的發展經驗】
中國國際發展研究網絡主席、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李小云撰文指出,中國不僅通過資本,產品和技術的輸出和輸入以及巨大的市場需求承載著全球的使命。中國發展的經驗作為有價值的要素與發達和發展中國家分享。首先,在過去60多年的發展中,前30年探索了國家建設之道,解決了至今仍在困擾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土地問題,消除了社會不平等,建立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后30年實現了持續的經濟高速增長和大規模的減貧。第二,國有部門的改革的經驗。在確保公有制為主的條件下,逐步實施改革使得國有企業走向市場競爭的確是一個有價值的經驗。第三,中國通過農業的發展,并基于農業和農村所提供的資本和勞動力,從而實現工業化和大規模減貧的經驗,對于大多數以農業為主的并正在追求工業化的國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第四,中國在引進外資和消化先進技術方面極為成功。最后,中國的發展和轉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看得見的經驗。
摘編自光明網
【儲建國:用政黨開放和黨內民主發展一黨領導下的民主】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教授、博導儲建國表示,由于各種因素,中國政治學界關于政黨與民主關系的研究進展緩慢,不僅影響到這方面的理論突破,而且影響到如何在一黨領導下發展民主的實踐自信。如何發展一黨領導下的民主呢?有如下兩個方向:一是要讓政黨對社會充分地開放,保證每個社會成員有平等的機會成為黨員;二是充分地發展黨內民主,讓每個黨員有平等的機會成為治理國家的代表。在這個過程中,競爭性選舉和競爭性選拔過程同樣重要。
當今中國的政黨民主是“一黨領導下的民主”,因為中國的政黨制度是一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除了上述兩項內容之外,當代中國“一黨領導下的民主”還有兩個重要特征:一是中國共產黨需要承擔發展政黨之外的民主責任,主要是國家民主和社會民主;二是中國共產黨需要承擔培養人民當家作主的責任,主要是幫助人民熟練地過民主生活。
摘編自《人民論壇》
【唐亞林:以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十三五”規劃保駕護航】
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唐亞林認為,在制定和落實“十三五”規劃期間,首先應從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出發,加大對涉及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戰略問題的頂層設計與統籌推進力度,對事關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作出旗幟鮮明的回答。其次,全面評估和清理執政黨、國家和各部門、各單位的制度體系,對不適應時代、不適應民主法治要求、不適應公共利益發展的法規、制度、政策、規章等進行集中糾偏糾錯,通過制度激活的方式,喚醒一度處于擺設中的制度的真正威力。第三,將有效限制公共權力與積極履行公共職責,作為推進各級領導干部、公務員、公職人員的能力建設評價標準,加強激勵機制建設,把為人民服務的公心和自我成長與發展的愿望有機統一于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最后,圍繞中國共產黨推進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和生態建設五大建設任務,將形成開放而有活力的經濟、安定而又和諧的社會、多元而有創造力的文化、參與而有序的政治、多彩而宜居的生態作為指引五大建設的價值指標,并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戰略目標有機對接,實現“十三五”規劃的近期與執政黨和國家中長期戰略目標的一體化發展,從而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奠定發展基礎。
摘編自《解放日報》
【劉偉:教育研究要扎根于教育實踐】
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劉偉表示,當前,教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在實際生活中有著一系列的難題急需解決。在實際挑戰面前,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要回答好這個問題,離不開對實際問題的精準把握和剖析,更離不開由此產生的有針對性、有現實意義的理論研究成果。每個教育決策的制定,都必須以教育改革的事例和數據為參考,不能簡單地拍腦袋、站隊形。從這個角度來說,教育實證研究、教育數據庫的建立、扎根在教育實踐變革中產生新的教育理論至關重要。
教育,歷來是光明日報的一個重要報道領域。在近年來的報道中,我們教育實證的意味也越來越濃厚:我們開設了《教育數據》版,及時反映專家學者在實證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在一系列新聞策劃、選題和報道中,我們始終倡導“褲腿要沾滿泥巴”,筆頭要時刻對準問題、對準第一線,堅持對策從問題中來,問題從實證中來的原則。如果說,教育研究者是教育研究的排頭兵,我們希望,主流媒體能成為為這種研究鼓與呼的傳播者。在中國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要觸及某些“硬骨頭”的時候,發揮新聞媒體的平臺優勢,最大限度地團結力量、凝聚共識,形成一批有眼光、有質量的教育思考,為教育政策的出臺提供決策支撐。
摘編自《光明日報》
【蔡永生:只有從規律高度才能更加深刻理解“四個全面”】
貴州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蔡永生撰文指出,從規律高度可以使我們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理解達到新的高度。為什么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就是因為它是我們黨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來分析和解決我國發展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最新成果,是我們黨探索和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最新成果。“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所體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所蘊含的對規律的深刻揭示,既不斷提高我們解決改革發展中各種難題的本領,也不斷深化我們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本身的認識。
從規律高度可以使我們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理解達到新的深度。規律是對事物本質的揭示,不會呈現在表面。從規律高度來認識和把握“四個全面”,就能看到它作為有機統一整體的內在邏輯,從而使我們對這一戰略布局的理解達到新的深度。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一個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就缺少動力,社會就沒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無法成為“自身硬”的堅強領導核心。四者是有機聯系、相輔相成的。
摘編自《人民日報》
【劉世錦:實現我國經濟轉型再平衡需三大條件】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從最新統計數據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底在何方”成為普遍關心的問題。筆者認為,成功觸底并進入穩定持續中高速或中速增長軌道將取決于三個條件:高投資觸底;嚴重過剩產能退出取得實質性進展;新動力形成并部分有效對沖原有動力的下降。這是一個由以往10%左右高速增長平衡向中高速或中速增長平衡轉換的過程,因此可稱之為轉型再平衡。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