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研究院副院長 于洪
【核心觀點】需要注意的是,退休年齡的調整是一項復雜的公共政策,“牽一發而動全身”,應當輔之以勞動力市場等相關措施的配套,合理考慮代際負擔問題,保持就業市場的相對穩定,以增強社會的共識
延遲退休背后是老齡化難題
延遲退休年齡是一個熱門話題,其背后則是老齡化這一難題。通常,65歲以上的人口比率超過總人口的7%,就被稱為“老齡化社會”,而超過了14%就被稱為“老齡社會”。按照這一標準,我國在2000年已成為老齡化社會。從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法國用了115年,英國和德國都用了超過40年的時間。根據聯合國的人口統計數據,中國將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進入老齡社會,毋庸置疑,中國正在“快速變老”??v觀全球,因老齡化而對經濟社會產生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不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都在面臨這項嚴峻的挑戰。面對日益龐大的老年群體,何時退休成為世界范圍內備受關注的重要問題。
為了應對老齡化帶來的經濟社會壓力,很多發達國家近年來紛紛實施延遲退休年齡的相關改革。由于事關每個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延遲退休年齡的國家一般都采用漸進式改革方案。在改革中,由于男性女性在受教育水平方面的差距日益縮小,且女性平均預期壽命高于男性,各國最終都傾向于選擇男女同齡退休。例如,德國最終延長至65歲,美國和澳大利亞最終延長至67歲,英國最終延長至68歲。2015年3月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也表示我國延遲退休方案應該在2017年推出,最早于2022年開始實施。
適應經濟社會新形勢的需要
我國實施延遲退休是適應經濟社會新形勢的需要。我國現行退休年齡政策主要依據1951年《勞動保險條例》及1955年《關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休暫行辦法》,即:“男性60周歲,女性干部退休年齡55周歲,女性工人退休年齡50周歲,同時工齡滿10年?!卑凑者@一規定,長期以來,我國平均實際退休年齡不到55歲,目前是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之一。當我們選擇以下幾個重要的視角來觀察,不難發現,這一規定已無法契合當今時代發展的步伐。
從預期壽命來看,“十二五”末,人均預期壽命將提高到74.5歲。到2020年這一數字有望達到77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這一指標是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與顯著提高的預期壽命相比,沿用依據60多年之前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制定的退休年齡規定,顯然已不合時宜。
從人力資本的角度來看,我國目前人均受教育年限與上世紀50年代相比已顯著提高,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年以上。隨著預期壽命的延長和教育年限的提高,人力資本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起始時間也隨之延后。延遲退休年齡有利于全社會人力資本存量的提升,也相應地延長了人力資本的釋放過程。
從社會保障的角度來看,預期壽命的提高意味著需要養老金供給的時間延長。這種結構上的變化使得養老保險基金面臨赤字風險。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有將近一半的省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收不抵支,需要依靠財政補貼。逐步推遲退休年齡無疑是增強養老保險制度財務可持續性的有效措施。
不僅如此,目前我國退休年齡的性別差距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很高的。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從事技術性勞動的工人比重提高,男女在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日益縮小,且女性平均預期壽命高于男性,因此,逐步縮小差異乃至實行同齡退休是符合自然規律和社會進步要求的。
上一篇:早期漢學期刊與漢語域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