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廈門大學教授 方環海
西方專業漢學正式形成于19世紀,而漢學成為一門正式學科的重要標志,就是一些具有廣泛影響的專業期刊的出現。這些刊物或創辦于歐洲本土,或出現在割讓地及新開埠的口岸城市。從期刊的發展進程看,在晚清之前并無報刊,只有政府發布的類似公報的邸鈔之類。從漢學學科的發展過程來看,漢學英文期刊的出現,顯示了漢學學科已具有專門的學術形態。漢學不再僅僅是少數人固守一隅的書齋之學,而是面向公眾開放的學問;漢學期刊也不再僅僅是向西方傳播中國知識、建構“中國形象”的主要途徑,更是西方社會公眾了解中國方方面面知識的核心載體。
早期漢學期刊概觀
客觀而言,早期漢學期刊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隨著中國的被迫對外開放,以基督教傳播為背景的漢學期刊逐漸向中國境內發展,并逐漸增加了許多科學內容。到了19世紀,類似的漢學期刊已有數十種。這些刊物的閱讀對象多是居住在中國各地的外國商人,比如《蜜蜂華報》(1822年,澳門)、《北華捷報》(1850年,上海)、《福州府差報》(1858年,福州)、《漢口時報》(1866年,漢口)、《廈門航運報導》(1872年,廈門)、《北方郵報》(1880年,天津)、《之罘差報》(1894年,煙臺)等。傳教士所辦中外文期刊其意旨各異,不過確實有些傳教士以傳教為名,實則是窺我虛實,為彼邦收集信息之間諜,其利用一切便利的機會監視中國,甚至中國“偶有舉動,有逾月而播聞彼都”,連中國出版的邸鈔,在外國也都有寄閱,當時中國發生的事情,“西人無不周知”。
根據國家圖書館與許海燕的記述,在這一時期比較純粹而專業性強的常見英文期刊主要有《中國叢報》、《皇家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會報》、《教務雜志》、《中國評論》等。另外,除這些常見的期刊外,還有一些具有很高學術價值的漢學英文期刊,不過由于存世量極少,國內非常罕見,這方面期刊主要有《廣州雜志》、《中國雜志》、《中日論叢》、《中日釋疑》等,多由西方專業人士負責編輯。
這些漢學英文期刊,就試圖向西方社會公眾反映19世紀中國各個方面的情況,因其客觀上傳播了有關中國的知識,從而構成了19世紀西方關于中國語言文化知識體系的重要內容。這些英文期刊也曾是中國文化在國際社會占據強勢話語權的歷史見證,其內容的傳播,逐步構成了西方社會關于中國的“形象”本身,甚至也影響了西方社會對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的價值評判。
漢語國際傳播的域外視角
在走向世界多元文化的過程中,漢語與不同語言文化之間應嘗試“互為主觀”,以消除成見,反省并豐富自我,同時與其他語言文化進行對話與交流。就漢語域外傳播研究而言,通過系統整理這些稀見漢學英文期刊文獻,梳理漢語在異域傳播中的存在形態與演變脈絡,發掘出雙方語言文化體系中的共性因子與異質元素,正是西方英文期刊研究的深層學術價值所在。可以說,西方漢學中英文期刊中的漢語知識建構得益于中西文化交流的雙重文化視域,也與漢語在西方的傳播密不可分,這里有兩個重要的問題值得注意。
一是如何有效梳理漢語在異域傳播中的存在形態與演變脈絡,分析中西語言的互相認同的復雜動態過程,解釋漢學英文期刊對漢語與漢字所產生的認知偏差問題。在西方人看來,中文和“任何其他語言一樣,有其自身的普遍原則或構成規則”,漢語語句的所有成分都“能夠通過各類助詞或每個詞在句子中的位置而清晰表達,而且漢語句子有特定的語法結構,違反了它也就破壞了這種語言的法則”。無論是在漢語口語中,還是在書面語中,漢語都有極其豐富的表達或描述手段,這與中文語法的簡單性特征構成矛盾。同時,由于中文作為非拼音語言的獨特性,西方基本上將中文當作以“野蠻時代”人類語言習慣為基礎發展出來的“表意文字”。擺在目前的研究任務就是需要分析與解釋西方對漢語與漢字的認知偏差。
二是如何深度利用英文期刊等域外漢學文獻,凸顯對方文化中的漢語文化痕跡問題。稀見英文期刊等域外文獻傳播的漢語文化具有其他文化形式所不具備的心理接受慣性,在西方漢學盛行區域的話語權威地位不容忽視,如錢宗武教授所言,沒有一個國家會無視自己文化在異域的傳播與積淀,而英文期刊作為域外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可否認與回避的歷史印跡。如何深度利用英文期刊等域外文獻凸顯對方文化中的漢語文化痕跡,激活歷史記憶,提升文化自信,增大對話話語權重,形成對話優勢,探索中國文化的有效輸出途徑,值得當下的國際漢語教育界同仁密切關注。
可以說,在中外文化交流與語言文化體認的大視野下,綜合考察19世紀稀見英文期刊的歷史背景,考察其記載的漢語史實,并重點討論這些期刊在漢語域外傳播過程中的貢獻,有助于揭示西方英文期刊對漢語認知與知識建構的歷史信息。在系統整理西方稀見英文期刊中漢語資料的基礎上,析取漢語的特征信息,結合其他常見的英文期刊與漢學論著進行比較,是研究西方漢學中漢語特征問題的必要前提。
當然,我們也看到,收集19世紀稀見英文期刊中的漢語文獻,需進行第一手文獻資料的編目和閱讀等基礎工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甄別、綜述、描寫,從而全面掌握稀見英文期刊中的漢語研究文獻。另外,19世紀稀見英文期刊中的這些漢語研究文獻屬于異質材料,需要將之與其他英文期刊作參考比較,同時運用語言類型學研究理論與方法,需要將漢語研究的歷史嬗變放在漢語域外傳播的背景下進行考察,將漢語特征研究引向傳播學領域。
上一篇:“四個全面”深刻體現歷史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