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 張占斌
當前,全球經濟仍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不確定性因素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作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國內外對我國當前經濟形勢和未來發展走勢都十分關注。面對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分析看待中國經濟形勢,既要縱向比較,也要橫向對比;既要看到增速變化,又要看到結構變動;既要觀察運行狀況,更要把握發展走勢。從整體上看,“形有波動,勢仍向好”,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實現全年經濟的預期目標。
前三季度經濟在波動中實現平穩增長,繼續處于合理區間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其中,第一季度、二季度同比增長均為7%,發展平穩,而第三季度增長6.9%,雖有所回落,但穩中有進,仍然是在年初預計的7%左右目標內,符合全年增長預期目標。
縱向比較看,這個6.9%,是在我國經濟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情況下實現的,雖然增速比過去兩位數時低一些,但實際增量已遠超過去。從其他指標看,一是就業形勢“穩”。前三季度新增就業已超額完成全年計劃目標,9月份調查失業率5.2%左右,雖比前兩個月稍有上升,但主要的25-60歲就業人員調查失業率是穩定的。二是居民收入“穩”。經濟雖有波動,但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續改善,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增長9.2%,超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3個百分點。其中,連續3個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快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三是物價漲幅“穩”。前三季度,物價總水平(CPI)呈現前低后高態勢,平均增長1.4%,既沒有通貨膨脹壓力,也沒有出現很多人擔心的通貨緊縮問題。
橫向比較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雖繼續增大,但與多數國家比,依然有許多亮點。前三個季度,世界經濟增長低于預期,國際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動蕩加劇。世界銀行、IMF、經合組織等主要國際組織都相繼下調了今年世界經濟增速預期值。IMF在10月份最新預測中,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由此前的3.3%下調至3.1%。今年第一、二季度,美國經濟環比折年率分別增長0.6%、2.3%,而去年全年增幅是2.4%,今年能否達到去年增速尚存較大不確定性。10月14日,摩根大通將美國第三季度GDP預期由增長1.5%下調至增長1.0%。相比之下,中國經濟以6.9%的增長率,依然是全球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之一,實屬不易。前三季度,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在30%左右,仍是世界經濟的“穩定之錨”。
總體來看,前三季度我國經濟運行比較平穩,增速換擋比較平順,繼續處于合理區間,與年初設定的預期總量目標相比較,符合發展預期,第四季度有條件有能力實現全年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當然,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要辯證看待當前經濟形勢,充分考慮經濟運行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正確認識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短期困難,長期基本面依然向好
從傳統統計數據和分析方法來看,當前經濟運行的一些指標彼此間有些不匹配、不同步。比如,經濟增速雖逐步放緩,但新增就業總體平穩;工業用電量增速較低、鐵路貨運量略有下滑,但工業增速仍然相對較高;貨幣信貸增速相對較高,社會融資規模增長也比較快,但經濟增速卻逐步回落。這些數據的不匹配看似不好理解,但實則是我國經濟新常態具有的新階段特征,恰恰是經濟結構出現轉機和長期基本面向好的重要跡象。
首先,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當前,經濟運行的最大特點是行業間、區域間出現了明顯分化走勢,粗鋼、水泥、平板玻璃等傳統行業虧損嚴重,利潤下降和價格下降的“雙降”特征十分明顯。而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行業卻增長勢頭強勁,這正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的良好跡象。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1.4%,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10.8個百分點,這是我國“三產”結構的一個重大變化。同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其增加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持續提升,前三季度已超過10.7%。從產業投資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是主要制造業中增長最快的,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更是呈翻倍的爆發性增長態勢。
其次,結構調整出現短期的陣痛。為了優化產業結構,一些行業難免受到較大沖擊,有些企業甚至會逐漸萎縮,這些不得不付出的代價就是結構調整中的“陣痛”。美國經濟近來溫和復蘇,以大數據、生物科技、頁巖氣等為主的高科技產業再次站到了世界經濟的前沿,主動的結構調整為美國新興產業的崛起贏得了先機。對處在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中國經濟來說,結構調整是大勢所趨,必須痛下決心。這些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但發展背后也面臨著很多問題,積累了大量矛盾,能源、原材料供給約束加劇,傳統勞動力紅利逐步衰減,產能過剩矛盾突出。所以,在這個時候推動結構調整是非常痛苦的,必然要經歷“鳳凰涅槃”的過程,由此造成對經濟增速的短期沖擊在所難免。
再次,經濟下行受到前期刺激政策的影響。經濟增速面臨下行壓力,是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化解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必經階段。為了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及時采取拉動內需和產業振興等一攬子刺激政策,使我國經濟率先走出危機,并對世界經濟起到了“壓艙石”作用。目前,雖然刺激政策逐步退出,但政策“累積效應”和“溢出效應”還在發揮作用,使當期宏觀政策選擇受到掣肘。這些矛盾和問題相互疊加、相互影響,一方面加大了經濟下行壓力,另一方面又危中存機,孕育著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政策發揮空間。
實際上,評判經濟形勢,不能單看速度,也不能單看短期,要全面分析“形”,更要把握“勢”。短期經濟增長狀況是“形”,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和經濟增長質量是“勢”。我們必須看到,在經濟增速換擋同時,經濟增長動力正在同步轉換,經濟增長質量也在同步提高。這些好的跡象未來將推動中國經濟進入增速更穩、結構更優、質量更好、效率更高的發展新軌道。
上一篇:讓社會科學更好支撐智庫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