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兩國合作:巨大潛力有待挖掘
——訪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華大使柯慕賢(Michael Clauss)先生
記者:柯慕賢大使您好。首先,很高興您能接受我們的采訪。自2014年以來,中德兩國關系取得了豐碩成果。兩國高層往來頻繁,有媒體評論中德雙邊關系達到歷史最高水平。請問,您怎么看待當前中德兩國的關系?
柯慕賢:你說得很對,目前雙方政府都強調我們的雙邊關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這首先體現在兩國高層次訪問頻繁。近期,德國聯邦總理默克爾將再次訪華,這是她的第八次訪華。這樣高頻次的訪華創了西方國家政府首腦訪華頻次的記錄。默克爾總理是來中國次數最多的,也是最了解中國的西方國家元首。她與中國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的關系也非常密切。
在強有力的政治關系的推動下,目前兩國的經濟關系也得到了非常良好的發展。目前德國已經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國和德國的貿易額超過中國與歐盟貿易的三分之一?;蛘呖梢赃@么算,德國與中國的貿易額比中國和法國、英國、意大利的貿易總和還高。去年,中德兩國的雙邊貿易增長率比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還高。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是7%,而中德兩國的雙邊貿易增長率為11%。而且還有巨大的潛力有待挖掘。
中德兩國互信程度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已經有很多德國企業長期活躍在中國,它們也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尤其是在技術轉讓方面,德國在歐洲國家中也處于領先地位。
記者:近期即將訪華的默克爾總理會帶來哪些議題、有哪些亮點?
柯慕賢:首先是經濟方面。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受到包括德國在內的全世界的關注。近期中國經濟指數的下降和股票市場的震蕩讓大家都很關心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情況,以及中國經濟下一步的改革和進一步開放會怎樣進行。所以此次聯邦總理訪問,非常希望能與中共領導討論這一問題,以期了解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
我在此也想強調,德國政府認為中國經濟會出現硬著陸的可能性比較小,但前提是中國能夠通過果斷的改革措施和進一步的開放,加強經濟方面的發展,并通過這些措施實現強有力的經濟增長。
第二個重要議題是創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工業和出口領域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為了保持這種領先地位,兩國都必須實現創新,需要提高生產率,因此兩國已經達成共識要在創新方面共同采取措施,加強合作。
除此之外,我們認為中方也肯定想了解一下當前的歐洲的狀況,比如說難民問題、歐元問題和烏克蘭問題等等。
記者:中德兩國合作首推經濟合作。您曾提到過,中國和德國兩個經濟體,互補性特別強。您認為這種互補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柯慕賢:隨著時間的變化,中德兩國經濟的互補性也會有變化。比如幾十年前,中國擁有的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德國擁有的是高端技術。而如今,中國的技術在很多領域已經趕上德國,這也給我們兩國的合作帶來很多新的機遇。比如,中國和德國的企業已經在一些領域共同生產產品,共同對第三方國家銷售。這是我們兩國合作的新領域。
還有一些領域,中國已經超過了德國,比如電子商務。像阿里巴巴、騰訊、淘寶這樣的在電子商務領域的規模,德國已經無法和中國相比了。
記者:2014年以來,中德關系除了“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外,還有“創新合作伙伴關系”。2015年更是“中德創新合作年”。如何理解中德創新關系中的“創新”和“創新合作”?目前中德兩國在哪些領域進行了創新合作?
柯慕賢:創新是一個范圍特別廣的概念。我們可以并且也已經決定在很多方面進行創新合作,比如社會創新、法治方面的創新等。但是我認為,當前對于中德兩國最重要的部分,是經濟和工業方面的創新。這一創新在中德之間的合作具體體現在“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這是我們兩國創新合作的核心部分。雖然“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兩個概念并非百分之百相同,但有很多重疊和相似之處,目標也是同樣的。也就是說,我們兩國的創新合作,有共同的愿景和理念。
記者: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德國人嚴謹、務實、守時、組織計劃性強,但剛剛發生的“大眾柴油門事件”影響很廣泛,也影響了德國制造的形象。對此您怎么看?
柯慕賢:首先,這只是一個例外事件。當然,雖然只是例外事件,對于我們來說,這樣的事件仍然是不可接受的。這對大眾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無論是對消費者還是對各國的環保法律來說,這都是不可接受的行為。
目前,全球有1100萬輛柴油發動機小型轎車受到影響。在中國,由于原則上柴油發動機汽車不允許銷售,所以受到影響的汽車大約有2000輛。毫無疑問,此次事件中,大眾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人們的信任,目前需要盡快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徹底查明此次事件。目前德國檢察院已經對大眾汽車正式提起訴訟。第二,在管理層面采取相應措施。目前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馬丁·文德恩已經辭職,其他一些董事會成員也已離職。第三,最重要的是,大眾要盡快推出一個技術層面的解決方案。通過技術調整,達到相關國家的環保法律標準。只有通過這三個措施,大眾才有希望重新贏得消費者信任。
涉及德國品牌,我個人覺得此次事件對“德國制造”的品牌形象造成的影響很有限。德國企業仍然在技術和產品質量等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