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倫敦時間10月2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白金漢宮舉行的歡迎晚宴并致辭。習主席表示,中國和英國是東西方兩大文明的杰出代表,兩國雖然相距遙遠,但一直相互影響。中英文明交流互鑒不僅豐富了各自文明成果、促進了社會進步,也為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中英建交以來,兩國文化關系健康穩定發展,文化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機制不斷創新,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文化關系已經成為中英關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近日習主席訪英使得中英關系成為熱門話題,人民論壇網以此為契機采訪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盟研究中心主任崔洪建,為廣大網友帶來關于中英文化交流最權威的解讀。
今年是歷史上首個中英文化交流年,談到文化交流在中英關系中發揮的作用,崔洪建研究員認為,我們推進對外交流,首先要做的是定位與打基礎,打好基礎要靠文化,這就涉及到人文、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方方面面,這幾天大家都在密集關注經貿交往,但其實 文化才是兩國關系的切入口,應先從文化角度進去,通過雙方的歷史文化名人、文明成果等等找到共鳴,相互學習借鑒;此外,文化是真正作用于心靈的, 文化可以帶來真正的精神交流,可以提升交流的品質,使合作更加豐富,從而有利于中英關系發展。
中英兩國是東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都曾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也都為人類發展進步作出過重要貢獻。兩國之間的交往曾長期是東西方溝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在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雙方如何更有效地交流互鑒,推動人類文明發展,崔洪建研究員也給出了一些建議。他認為,目前中英文化交流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例如英國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英國有近30家孔子學院和100多所孔子課堂,數量高居歐洲國家之首;大約有15萬中國學生在英國留學,多于任何其他國家。 未來,雙方文化交往應更具有針對性,政府推動固然重要,但除了政府層面,民間交往也要增多,如大學之間、學術機構之間的交流,還要 鼓勵“people to people”的交往,國之交在民相親,民相親在心相知,這是大的趨勢;要更多強調“融合”,而不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要注重發掘觀念、概念方面的交流,主動設置議題,共同去討論一個問題,例如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英國與中國歷史上曾經是盟友,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話題與契機,在融合中促進中英關系,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另外,說到觀念的輸出與交流,英國在這方面做得很好,英國的文化輸出很成功,目的也很明確,就是為英國貿易投資提供良好的基礎,同時向世界各國展示英國的文化。在這個過程中, 英國非常注重對當地文化環境的開辟和改善,真正實現了“潤物細無聲”。崔洪建研究員建議,未來,中國在文化輸出方面,也要重視“融合”,在融合中以適當方式開展合作,繼續推動中國文化在英國的傳播,實現互利共贏。
習近平主席訪英將引領中英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步入“黃金10年”,這一“黃金時代”無疑是建立在中英兩國彼此之間的文化認同的基礎之上,文化認同是中英關系“黃金時代”的引領者。在文化軟實力上,中英各有千秋,又走在利益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的同一條路上。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已成為中英關系的重要支柱,相信未來中英文化交流還有更多拓展空間值得期待。
(人民論壇記者王卓怡采訪整理)
上一篇:環境社會治理面臨現實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