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態文明的原則 貫徹到日常生活中
從人地關系看,中國的長期發展必須控制人口,必須著眼于資源節約、環境協調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把生態文明內化于人們的內心,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倡導健康的消費方式。
以私家車為例。2014年年末,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15447萬輛,比上年年末增長12.4%,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12584萬輛,增長15.5%。汽車產業的發展自然會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可與汽車發展密不可分的能源、道路、停車場等設施的建設能不能也這樣同步增長?最近幾年,我國汽車發展與城市中心區人口過于密集、城市周邊環境惡化的難題,一直難以解決。
我們必須看到,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能源和資源高消費的基礎之上的——它與我們已經確立的生態文明的建設目標是相悖的。亞洲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活方式上也在追求發達國家的模式,這引起了經濟發展與資源之間的劇烈沖突。因此,僅僅在政府管理和企業生產中貫徹生態文明的原則是不夠的,必須把生態文明的原則貫徹到日常消費領域,貫徹到居民的生活中。
推進有益于環境的生活方式的最大意義,就在于給人類創造了從日常生活中去思考環境問題的機會。這里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不能把有益于環境的生活方式只作為個人行為的問題,停留在個人行為的框架內,而要形成新的共同的生活方式,擴大共同生活圈。
形成新的生態文明觀和消費方式
對于生態文明的消費模式的理解,取決于對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理解。我們通常所說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實際上包含了兩個要素:人類生存所要求的基本生活質量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周圍的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發展旨在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達到人們所追求的可能目標和滿足人們必須的生活需求。
在當前全球生態環境壓力持續加大的形勢下,我們要做的并不僅僅是修補漏洞,更重要的是去創造一種將人類與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視野,從而確立一種新的生態文明理念。解決生態環境危機,必須認識到我們觀念上的誤區及其根源,必須改變舊的傳統觀念和消費方式,形成新的生態文明觀和消費方式。
在有益于生態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尤其是在與社會經濟體制的變革相聯系的方向上,改革我們的生活方式十分必要。實現這一目標,可以通過綠色消費行動讓消費者有意識地選擇對環境溫和的商品,誘導企業提供有益于環境的商品;可以制定符合國家具體情況的“綠色消費指南”,把危及消費者或他人健康的產品,把在生產、使用或廢棄中明顯傷害環境的產品,把生產、使用或廢棄期間不相稱的消耗大量資源的產品,把帶有過分包裝、多余特征的產品,或由于產品的壽命等原因引起不必要浪費的產品,把從瀕臨滅絕的物種或者環境資源中獲得材料而制成的產品,把包含了虐待動物、不必要的亂捕濫獵行為的產品,把對別國造成不利影響的產品等納入國家綠色消費指南,形成制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通往生態文明的道路上,每一個人——各自作為領導干部、公民、家庭成員和社會一員——都應當扮演一種重要角色,絕不能讓單純的GDP增長擊敗環境和生態,也決不讓權宜之計戰勝可持續發展,讓我們運用人類的理性繼續前進。而這,正是我們必須追求的生態文明。
上一篇:完善司法責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