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傳統道德再怎么轉化、發展,在市場經濟強大、普遍、無所不在的利益驅動和利益誘惑面前,其作用都是有限的。那么,“互聯網+”是否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呢?
今天的市場已經發展到這樣的地步,商品的銷售必須依靠品牌和聲譽,而品牌和聲譽的背后,是道德的力量。在多元價值中,道德價值應成為經濟決策的基礎。道德資本與實務資本、智力資本一樣,是獨特的生產資源。
“互聯網+”的作用,正是可以使道德資本與實務資本、智力資本一起,真正成為生產資源。道德可以與經濟效益掛鉤。因為,“創造財富的過程正在發生轉變,我們所稱的‘生產性公眾’正成為組織物質生產以及非物質生產的一股新生力量。”“生產性公眾是由一群陌生人借助高度媒體化的手段形成的協作網絡,他們在遵守一套共同價值觀的前提下彼此密切合作與交流”,網絡為遍布世界各地的創意者和生產者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參與平臺。個體、組織以及品牌的價值交由廣大公眾依據其美德和聲譽進行協作式的評價,而借助社會媒體的傳播,生產性公眾及大型企業越發依賴于其他成員的評價來了解企業的聲譽和品牌,投資者在運作中更加重視網絡情緒。這種現象正是新型道德經濟的特征,它將真正能促成道德經濟誕生的因蘊含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變革之中。
針對市場經濟中的“信用缺失癥”,“互聯網+”也可以對癥下藥。“互聯網+”社會信用制度建設,可以將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等信用信息全部納入互聯網,建設信用信息的統一平臺;可以建立以公民身份證為基礎的公民統一社會代碼制度,建立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的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讓社會成員把對他人的信任建立在對于社會制度、機制和規范的信任基礎之上。將來,在“互聯網+”面前,有道德的人有望不斷賺錢,缺德的人可能不斷虧本。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信用不良,寸步難行。這就有希望實現亞當·斯密呼喊過的“讓企業家的血管里流淌著道德的血液”!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今天,我們要以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決斷來“維新”,以“互聯網+”的手段來“維新”。這,可能就是中國經濟再騰飛的兩個密碼。
上一篇:簡政放權與培育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