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教授 厲以寧
一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當國內經濟學界反復爭論究竟應以放開價格為主還是應以重新構造市場主體為主時,我就提出,重新構造市場主體要比放開價格更為迫切。我的理由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因為一切都要聽命于行政主管部門,企業只不過是行政附屬物而已。換言之,企業的自主經營是一句空話,企業的自負盈虧根本不可能實現,企業的生產聽從行政主管部門的指示,企業產品的銷售也必須服從行政主管部門的安排。在這種情況下,還談什么市場經濟?還談什么市場配置資源?
因此,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頭等大事,不可避免地是把企業改造為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這樣企業才有活力,市場經濟才有可能出現并逐步發展。1991年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我所著《非均衡的中國經濟》一書,表述了我的觀點。
從1991年至今已經24年了。中國的企業改革有了顯著的成績。一方面,國有企業經過產權的清晰和股份制改革,有些成為上市公司,但另一方面,無論是在會議上還是在會議休息時同一些國有企業或國家控股、國家參股的企業負責人交談時,我卻聽到他們的牢騷或抱怨。他們說,改成股份制企業或混合所有制企業已經好些年,除了引進了資金以外,企業依然沒有擺脫受制于上級主管部門的狀態,什么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都是空話,企業仍舊沒有擺脫行政附屬物的地位。
這些話使我感到吃驚。不是產權界定和產權清晰化沒有任何效果,而是這只不過是當初建立股份制企業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更是成為上市公司時必須經過考核的一個指標。然而,企業改為股份有限公司了,各種審查都合格了,為什么政企分開卻一直未能實現?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照理說應有自主的投資決策權,開拓市場的決策權,以及生產和銷售新產品的決策權,但為什么它們仍不得不服從主管部門的決策呢?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建立股份制企業或者改制為上市公司,并不表明企業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市場主體了。行政主管部門對這些股份制企業和上市公司的干預和指令并未減少。
從這里我得到一個啟示,當初在20世紀80年代有關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學術研討中,我對計劃經濟體制的牢固性的認識是不足的。根據那時的看法,我似乎把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看得過于簡單了。我當初以為,只要進行產權改革,使國有企業的產權明確和產權清晰化,國有企業通過股份制改革,成為股份有限公司或上市公司后,就可以成為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并將在這個過程中成長為十足的市場主體,從而會實現“重新構造社會主義微觀經濟” 的目標。經過這些年來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的參與和深入調研,我認識到,產權明確和產權清晰化固然重要,但僅憑這一點,還不足以使企業成為名副其實的、有充分活力的市場主體。
從中國國有企業在改制為股份制企業或上市公司以后的情況可以了解到,在中國要實現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對計劃經濟體制的牢固性必須有進一步的認識。計劃經濟體制是一個龐大的、組織嚴密的巨網,它不會因政府聲稱要“讓市場調節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而自動退出歷史舞臺,也不會因企業一個個改制為股份制企業和上市公司而取消自己的影響力、控制企業的權力。
那么,怎樣使國有企業(包括國家獨資、國家控股、國家參股的企業在內)成為名副其實的、有活力的、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呢?看來,簡政放權是重要的一步,即消除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和進一步發揮市場經濟作用的重要的一步。
上一篇:警惕“共產主義虛無縹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