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改革不斷深化,“三農”發展積累了新的寶貴經驗
問:“十二五”期間,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們在深化農村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和成效?
答:“十二五”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按照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在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重點,推動農村改革取得積極進展。一是農村土地產權關系進一步明晰。為了把“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的要求落到實處,我們開展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目前已有12個省開展整省推進試點,有2160個縣開展了整縣推進試點。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已完成實測承包地面積3.5億畝,確權面積2.6億畝。積極引導土地有序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鼓勵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承包地,讓承包地經營權真正活起來,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截至2014年年底,全國農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轉總面積超過4億畝,比2010年增加了2億多畝。
二是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著力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推進家庭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集體經營共同發展。截至今年6月,全國家庭農場超過87萬家,農民合作社達到140萬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過12萬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逐步成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生力軍。病蟲害統防統治、土地托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快速發展,既解決了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又以服務的規模化帶動經營規模化,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經營收益。
三是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涌現。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和退伍軍人開始返鄉從事農業創業。這些新農民帶來了互聯網思維,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和淘寶等電商平臺,創新性地銷售各類特色農產品,并將各種文化創意引入到農業生產中,正在給古老的農業產業注入嶄新的生機和活力。
問:“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主要得益于哪些經驗?
答:這些經驗,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始終堅持把“三農”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新世紀以來連續出臺了12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新舉措,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三農”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黨的“三農”政策理論,進一步明確了“三農”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定位,為推動農業農村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引。“十二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在宏觀調控中加強農業,持續增加“三農”投入,不斷加大農業補貼力度,為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實踐證明,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毫不動搖。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更應加大支持保護力度,決不能形勢好了改政策、糧食多了減投入。
二是始終注重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長期以來,我們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二五”期間,堅持實行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穩定和完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啟動實施新疆棉花、東北四省區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適時調整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保持農產品價格穩定在合理水平。繼續實施糧油和生豬大縣獎勵補貼、農業防災減災生產補助、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補貼補助政策,使重農抓糧、務農產糧和保護資源生態不吃虧、有動力、可持續。目前,農業形勢好,農民日子好,最根本的是黨的“三農”政策好,保護和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這是新時期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遵循。
三是始終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根本動力。“十二五”以來,針對農業農村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中央更加注重通過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向改革要紅利,向創新要動力。中央先后出臺了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民股份合作和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等文件,國務院印發了金融服務“三農”發展、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等文件,正在研究制定農墾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意見,這一系列文件都是對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做出的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按照中央要求,農村土地制度、集體產權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等方面改革扎實有效推進,有效激發了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實踐證明,改革創新始終是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利器和制勝法寶。(本報記者 高云才)
上一篇:新時空 新業態 新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