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央統戰部常務副部長 張裔炯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科學回答了新形勢下需要不需要統一戰線、需要什么樣的統一戰線、怎樣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這三個重大問題,是指導統一戰線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獻,為新形勢下發展統一戰線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形勢下需要不需要統一戰線
正確認識新形勢下統一戰線的地位作用,關鍵要從習近平同志強調的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樣、社會階層更加多樣、社會思想觀念更加多樣這“三個更加多樣”來思考。
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樣。目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數量已占市場主體的90%,對GDP的貢獻率超過60%,就業貢獻率超過80%,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對自身企業發展的信心、對社會的信譽不斷增強。當然,也有一些人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積極引導和化解。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不僅是重大經濟問題,而且是嚴肅政治問題。統一戰線在促進“兩個健康”方面責任重大,需要發揮更大作用。
社會階層更加多樣。伴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新的社會階層和群體不斷產生,需要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作用,做好不同群體的團結引導工作。當前,律師、會計師、評估師等群體數量增長很快,社會影響不斷擴大。包括新媒體從業人員和網絡意見領袖在內的網絡人士大量涌現,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這些新的社會階層和群體中深入開展統戰工作,是一項緊迫任務。
社會思想觀念更加多樣。習近平同志強調,黨的群眾基礎和執政基礎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當前,我國社會思想觀念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多變性明顯增強,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的任務十分繁重。統一戰線領域大家多、專家多、名家多,在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方面肩負重要責任。統一戰線成員與社會各方面成員的思想是相互影響的,很多黨外代表人士起著“一根頭發帶動一把頭發”的作用。如果他們的思想出了問題,不僅會動搖統一戰線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而且會對整個社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需要不需要統一戰線,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實踐問題。重視和運用統一戰線這個法寶,關鍵是各級黨委加大“四個納入”的落實力度:把統一戰線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專題研究重大問題,把統戰工作真正擺到各級黨委的工作“大盤子”中;把統一戰線工作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內容,作為評價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把統一戰線工作納入宣傳工作計劃,形成有利于開展統戰工作的良好氛圍;把統一戰線理論、政策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教學內容,提高領導干部做好統戰工作的意識和能力。
新形勢下需要什么樣的統一戰線
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講話對統一戰線的形勢、任務、性質、特點作了全面分析,對各領域統戰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建設更加鞏固的統一戰線。統戰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加強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團結統一戰線廣大成員為實現共同目標而不懈奮斗。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統一戰線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提出了明確要求。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引導黨外人士正確認識新形勢,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深入開展學習實踐活動,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者、維護者和捍衛者。
建設更加廣泛的統一戰線。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外延進一步拓展、范圍進一步擴大。統戰工作需要拓寬視野,對新的社會群體要摸清底數、開展工作。港澳臺人士和海外人士只要愿意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就要加強團結。應改進方式方法,對律師、會計師等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和歸國留學人員等群體,積極研究與相關行業協會、聯誼會等合作開展工作的途徑和機制。
建設更加包容的統一戰線。習近平同志強調,做好新形勢下統戰工作,必須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系,不斷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同時要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包容差異,盡可能通過耐心細致的工作找到最大公約數。做統戰工作,要能容人之短、容人之失、容人之異,善于求同存異、求同化異。這是工作的難點,也是體現工作水平的關鍵。
建設更加和諧的統一戰線。統一戰線團結和諧是整個社會團結和諧的重要基礎。隨著改革不斷推進、利益關系不斷調整,一些矛盾和問題會不同程度地反映到統一戰線“五大關系”之中。特別是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入,涉及民族和宗教因素的矛盾糾紛不斷增多,需要我們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針政策,加快推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確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建設更加創新的統一戰線。中央統戰工作會議和《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在統一戰線理論政策、體制機制和工作舉措等方面都有不少創新。有了新的政策和要求,還須創造性地抓好落實。應深入了解新情況新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新對策新舉措。注重與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同步,總結有效做法,推廣好的經驗,在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扶貧攻堅等方面作出更大貢獻。
上一篇:中國制造能否迎來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