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中國制造領軍企業
問:在新一輪發展中,不同類型的企業將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芮明杰:從產業結構微觀調節機制來看,還是要依靠在各自產業鏈有領導作用的大企業。唯有這些大企業創新了,才能帶動相關配套企業一起創新。大企業應該是創新的主力,小企業雖然也可以創新,但約束于資源實力,不是所有的小企業有能力支持創新研發的。
我們要培養中國制造業的領軍企業。當然,領軍企業不止是簡單的規模大就可以,而是企業的產品和技術代表了創新的引領方向,能帶動關聯產業和企業。最新的《國有企業改革指導意見》指出,國有企業可以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兩類,對于商業類、公益類的企業推進國企改革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國有企業的改革要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改善激勵機制等改革措施,發揮出國企的創造力,真正成為創新的領軍者。當然,有實力的民企,同樣也可以成為各種領域的創新領軍企業。
黨鐵紅:民機產業具有產業鏈長、帶動作用廣、科技含量高等特點,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性工程。目前,國內有22個省市、36所高校、200多家企業參與大型客機項目研制。我們擇優選擇16家國際供應商,促進16家合資企業加快組建,形成了以中國商飛為核心,聯合中航工業,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民機產業體系與產業布局。
李治國:很多中小型企業沒有雄厚的資金作為轉型的支持,他們現在連生存都很難,不轉型一定是等死,但轉型又沒有足夠的實力,這些企業可以稱作是僵尸企業,老板都沒有足夠意識和勇氣,轉型肯定不能靠他們。我們還是要發揮體制優勢,國有企業的基礎優勢在某些領域會做得很好。
駱品亮:當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環境下,我認為小微企業的機會還是很多的,特別是一些新的商業模式,是我們小微企業倡導出來的。對小微企業而言,首先要對外部資源機會和企業內部資源能力進行有效匹配,找好自己的定位。然后,要積極主動融入大企業的供應鏈中去,形成產業配套。此外,要善于利用互聯網思維捕捉專業化細分市場,來發揮差異化的優勢。有時候,沒有過多的自我期待,反而更容易進行顛覆性的創新。最后,也要善于跨界經營,真正做到“小而美”。
問:你認為中國制造業能最終走出目前的格局、邁向未來嗎?
芮明杰:理論上講,產業結構調整無非兩種辦法。第一是政府采用關停并轉的方法,依靠行政命令推動,第二種是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現在我們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時,往往不是對現有產業存量調整,而是增量調整,在現有體系內投資發展新的產業。但在發展新興產業的同時,現有存量結構中很多無效過剩的產能,政府并沒有推動市場化消化,存量的東西最終變成了經濟的“毒害劑”。因此,我們產業結構調整不能光靠調整增量,也要調整存量。
中國制造業應該還是有希望的,至少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存在的問題,看到了最新發展的動向。光有宏大的理想,沒有切實的手段是不行的。我們現在需要根據未來發展方向,切實在制造業領域去發掘和大力培養具有創新市場前瞻性的領軍者。我們太缺少類似華為海爾這樣的企業,如果能把這類企業更多培養起來,制造業強國的夢想就能實現。
駱品亮:產業鏈的升級涉及到內功,要從底端向兩端走。如果沒有進行產業的有序分工,仍然是一哄而上,依舊會產生大量的產能過剩。
產業創新最需要的一點是:持之以恒。中國的制造業轉型以30年為計劃期,分為3個10年,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這是一個水到渠成、循序漸進的過程,關鍵在于持之以恒。
第二就是要營造一種創新的文化氛圍。如果大家都傾向于追求短平快,大家都去山寨,也就是模仿一下,那么,走出低端制造困境將是遙遙無期。所以我們必須從制度上鼓勵長期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產生核心競爭力。
第三個就是產業競爭思維模式的轉變。我們以前總是一窩蜂地上,靠一己之力去開拓市場或技術。在當下,合作很重要,尤其體現為產業鏈之間的合作,即跨界合作。只有形成有序的產業分工體系,才能打造產業共生系統。在競合共存方面,主導企業應發揮榜樣的力量,提出多方共贏的價值主張,并主動構建共生共榮的價值網絡。令人鼓舞的是,在“互聯網+”時代,已涌現出一批具有擔當的主導企業,它們對價值鏈的整合正從企業內部走向企業外部,從產業內走向產業間。
李治國: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最后一定要靠自下而上的力量,但如何度過目前這段困難時期,政府的引導作用非常重要,要轉變思維方式。一方面,通過兼并收購和協調發展,讓多余產能有序退出;另一方面,將來發展一定要搞區別化,要搞特色。地方政府應該敲響警鐘,一味以投資為導向的經濟增長是錯的,重復投資的風險很大。
上一篇:堅定法治信仰 強化職責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