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汪涌豪
【核心觀點】如果不研究互聯網的傳播功能與規律,不真正確立“互聯網思維”,不能以網絡使用者的需求為導向,再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和激勵,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對文藝的全局性的真實認知,還包括文藝的一部分未來
不久前,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特別提出要大力發展網絡文藝,這既體現了黨對當下文藝發展及文藝與理論、批評相聯動的陣地建設的自信,也反映了執政黨意欲把創新精神貫穿到創作生產全過程,加速發展文化產業、推動優秀文藝作品走出去的雄心。
作為社會主義文藝的一部分,網絡文藝的發展需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并以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為目標是毋庸置疑的。這里要說的是為達成這個目標,需要怎樣的觀念支持和制度保障。
準確把握互聯網文化的特質,是網絡文藝走向繁榮的先決條件
顧名思義,網絡文藝以互聯網為主要傳播載體,無論網絡文學、微電影、網劇,還是網絡動漫、脫口秀,其生存發展都與互聯網須臾不可分離。因此,深入了解這種生產-傳播方式崛起的社會心理背景,在此基礎上,準確把握互聯網文化的特質,不能不說是網絡文藝能否真正走向繁榮的先決條件。
就前者而言,網絡文藝的崛起,無疑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多元化密切相關。倘再說得具體,它是全球化與后現代背景下,包括消費文化在內各種通俗亞文化高度發展的結果。時至今日,幾乎沒有人否認,網絡化生存已是人普遍的生活方式。在網絡構成的虛擬空間,由傳統型“總體社會”解體帶出的藝術創作主客體角色的重構,造成了網絡文學在擁有極大自主性、便捷性同時,呈現出某種多樣、偶然和破碎化的特征,它對應的是人對世界乃一相連貫的文化系統的質疑,對單一理論框架、宏大敘事和終極解釋的抗拒。因此,在探尋自身情感表達及各種集體性情緒的發泄途徑與形式時,無論是戲仿或戲弄假大空、高大上,還是厭棄與反諷虛偽過時的道德標準、社會規范,都呈現出一種與過去不盡相同的新的樣貌。
這其間有些是合理的,體現著中國社會的進步,有些則需要作具體分析。因此,如何針對這種“互聯網生存”方式,深入體察廣大人群的喜怒哀樂,還原各種社會知覺與經驗的合理性;如何認真研究網絡文藝的創作傳播機制,調動更多專業人士與網民無縫對接,有效互動,從而創作出既有藝術品位,又貼近土地直面生活的時代藝術,是網絡文藝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一旦在繼續高揚純文學藝術的同時,我們能處理好“大眾化”與“化大眾”的關系,尤能以一種平等包容的態度,熱情扶持這個平臺上新涌現出來的各種新藝術,在精神創造普遍下沉化的今天,最大程度地激活人們的創造潛能,使之在面對社會治理與道德重建兩大艱巨任務時,有參與這個國家未來設計與夢想建構的神圣感、莊敬感,那我們就一定能在消除文藝創作舊有壁壘,落實文藝為人民宗旨的同時,引導網絡文藝朝向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
再說后者。雖然文藝就其根基而言只有一種,網絡文藝不能因傳播載體不同而置身于整個文藝之外。但我們又不能否認,隨著網絡、數字技術對印刷、電子技術的超越,由文字、線條和聲音構成的單一傳統媒介,確已為綜合性的多媒體所取代。由于集圖文聲像于一身,這種新的文藝與傳統文藝相比,無論在傳播向度與容量規制的突破方面,還是在交互性、即時性的視聽體驗方面,確實呈現出明顯的能級提升。由于揚棄了技術與藝術相割裂的舊的形式局限,這個新奇炫目的技術平臺無疑更匹配今天的時代,以及作為這個時代當然的新鮮力量、年輕人的喜好。我們無意于說誰擁有了網民,誰就擁有了網絡文藝,但如果不研究互聯網的傳播功能與規律,不真正確立“互聯網思維”,不能以網絡使用者的需求為導向,再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和激勵,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對文藝的全局性的真實認知,還包括文藝的一部分未來。
上一篇:擺脫“特例”困境 做有說服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