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擺脫“特例”困境 做有說服力研究

2015-09-21 09:48 來源:北京日報  我有話說
2015-09-21 09:48:01來源:北京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康慧珍

  作者: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錢穎一

  在改革開放30多年后,中國不再是窮國,但也還不是富國,而是中等收入大國。當前,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的經濟學研究與教育如何與時俱進?這里包括三個問題:如何為經濟學的學術研究作貢獻?如何為中國經濟改革發展創新作政策貢獻?如何在普及經濟學教育的同時提高教育質量?這些都是值得系統探討的問題。我在這里只對經濟學的學術研究談兩點。

  第一,研究大問題,特別是與中國經濟相關的大問題

  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有兩種研究路徑:問題導向和工具驅動。這兩種都需要,分別都能做出好的研究,結合在一起則能做出更好的研究。這些年來,我們在分析工具方面進步很大,但現狀似乎是過于偏向工具驅動,即依照工具找問題,通常找到的并非是大問題。鑒于這種現狀,我們就應該積極推動研究大問題,特別是與中國經濟相關的大問題。

  中國經濟中的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中的問題。這與10年前、20年前的情況不同了,現在沒有人可以無視中國經濟。不過,經濟與經濟學不是一回事,經濟搞得好與經濟學搞得好也不是一回事。日本經濟搞得好,德國經濟搞得好,并沒有產生太多著名經濟學家。而印度經濟沒有中國經濟搞得好,但出現了不少好的經濟學家。經濟大國不會自動成為經濟學大國。況且,并不一定是本國人做出有關該國經濟最好的學術成果。舉一個管理學中的例子,日本豐田汽車的“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的管理方式理論,就不是由日本人,而是由美國人總結出來的。

  中國經濟的發展路徑為研究大問題提供了很多素材,中國學者在這方面有一些天然優勢,比如對制度細節的了解,對數據的掌握等。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要把這些天然優勢轉換成學術優勢并不容易。相對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在中國有特殊的困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中國的發展歷史非常不同:自然科學從思想到方法早在一百年前就與世界接軌了,但是經濟學只是近30年來才開始學習世界主流。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經濟學研究的經濟問題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所以經濟學與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密切相關。而我們的教育和研究,在這些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還比較滯后,經濟學很難單科推進。所以,我們要花大力氣,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

  第二,理解經濟學創新,特別是中國經濟相關問題學術創新的含義

  我們在致力于研究中國經濟相關問題時,容易看到中國的現實與現有的理論之間的距離,但不容易看清其中的深層次原因,更不容易搞清楚其中的機制原理。因此,經濟學創新,無論是理論上、實證上,還是政策上,嚴謹、系統、深入的研究都是必需的。

  經濟學的創新不是停留在表面現象上的描述,而是基于深入分析的創新,是能夠解釋中國并具有一般性意義的創新。中國特色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如何解讀則大有學問。停留在表面的中國特色上而無深入分析是很難說服人的。進一步說,過度強調中國特點反而使得中國故事變成特例,缺乏一般性,缺乏解釋力,缺乏可復制性。設想一下,如果工業化和現代化只有基督教文化可以實現,那么還有一般性嗎?假如日本豐田的管理經驗完全基于武士道精神,那么還有什么一般意義呢?事實證明,沒有基督教文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照樣實現;沒有武士道精神,精益生產也能適用。這才是一般性理論的力量。起源可能是特殊的,但能否復制取決于一般性。

  因此,基于中國問題的研究要想令人信服,要想擺脫“特例”困境,只有把它放到更寬廣的分析框架和更多國家的經驗中去。所以它應該是一個從一般理論到中國問題、再從中國問題到一般理論的過程。國外經濟學家并不是對中國問題不感興趣,而是因為他們評價中國問題的研究有些困難:一是因為他們不太清楚中國的制度環境和中國數據的可靠性;二是雖然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并無偏見,但是他們堅守一些基本的經濟學理念,需要靠理論和事實去說服。所以,我們要做有說服力的研究。

[責任編輯:康慧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