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金永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需要進一步認清“互聯網+”的本質與增長模式。
“互聯網+”的本質:融合與創新
所謂“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部門各領域擴散與應用、不斷釋放數據流動性的過程。“互聯網+”實際上是創新2.0(信息時代、知識社會的創新形態)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也就是說,“互聯網+”通過互聯網技術在各個產業內部及產業間的運用,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配套技術的嵌入,在行業間產生反饋、互動與協調,最終出現大量化學反應式的融合與創新。
作為信息基礎設施,互聯網具有全球化、開放性、分布式、交互式、去中心化、海量信息等特征。互聯網具備的平等、開放、協作、共享精神使信息或數據的潛能得以爆發,轉化為巨大生產力,成為社會財富增長的源泉。因此,“互聯網+”的推進過程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目前,互聯網應用多半是在營銷管理、售后服務、采購(B2B、B2C)等環節,今后將進一步拓展應用領域,給社會生產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
可以說,“互聯網+”的前提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應用,過程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并互聯網化,愿景是再造產業空間,口號是“讓商業回歸本質”,抓手是傳統企業推進開放式創新,結果是一切公司都是擁有數據的公司。
“互聯網+”的增長要素:數據資源
傳統經濟增長理論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資本和勞動力。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學者提出“新增長理論”,將勞動力的定義擴展為人力資本投資。此后又有學者提出技術進步內生增長模型,把經濟增長建立在內生技術進步上。“互聯網+”進一步改變了經濟增長的要素。
經歷近半個世紀的信息化過程后,信息(數據)量呈爆炸式增長,信息(數據)處理能力快速提高,海量數據的積累與交換、分析與運用極大地促進生產效率提高,信息(數據)成為獨立的生產要素。同時,信息(數據)要素顯現出不同于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等物質要素的經濟特征:一是具有即時性,數據生成實時在線,處理速度快,與經濟發展同步;二是信息(數據)要素的出讓者并未因出讓數據而喪失數據的使用價值,具有共享性特征;三是信息(數據)具有邊際生產力遞增性,即數據在使用過程中非但沒有被消耗,還會產生新的數據。
“互聯網+”的魅力正在于對海量數據資源的挖掘和運用。IT(信息技術)時代的工具集中體現為“硬件+軟件”,而DT(數據技術)時代的工具突出表現為“云計算+大數據”。IT時代是信息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DT時代是升級階段,引入生產過程的勞動對象集中于數據本身,開放流動、結構多樣的海量數據是應用焦點。在生產要素層面,數據投入大量替代物質投入,數據技術與其他技術一起驅動經濟強勁增長。當前,互聯網經濟正在倒逼一個個產業的互聯網化、在線化、數據化。由于數據具有共享性和邊際生產力遞增性,數據要素投入和信息技術應用帶來物質要素節約,從而不斷提高生產效率。服務于傳統產業各個領域和門類的產業互聯網將成為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方向,這不僅為互聯網帶來新的增長和創新空間,而且將帶動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模式深刻轉型。
上一篇:促進全球發展合作的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