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一整套國際貿易、金融、發展合作制度安排,曾營造了穩定的國際環境,促進了世界經濟發展,但這一體系已不能完全適應當今世界格局的發展變化。當前,國際經貿規則面臨重構,多邊貿易體制發展坎坷,多哈回合談判久拖不決,多邊投資規則尚未建立。國際金融體系亟待改革,現有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代表性不足,難以滿足全球日益增長的融資需求,難以適應防控區域性和全球性金融風險的需要。“一帶一路”建設致力于推動相關國家擴大市場開放和貿易投資便利化,有利于促進國際經貿規則制定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是區域經濟合作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也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政府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與韓國、澳大利亞分別簽署自貿協定,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談判進展順利,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日韓自貿區等談判扎實推進,更多國家和地區正在與中國開展自貿區聯合可行性研究。亞太自貿區進程啟動,聯合戰略研究穩步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順利簽署,意向創始成員國達到57個,明確了專業、高效、廉潔的新型多邊開發銀行的發展方向,成為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中國政府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為相關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和金融合作等提供融資支持,目前已按照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原則開展了實質性項目投資。
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的橋梁紐帶
習近平同志指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一帶一路”為相關國家民眾加強交流、增進理解搭起了新的橋梁,為不同文化和文明加強對話、交流互鑒織就了新的紐帶。從歷史上看,古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通商合作之路,更是一條和平友誼之路、文明互鑒之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各國的人文交流,可以讓各國民眾有更多共同語言,增進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夯實“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和民意基礎。加強各國之間的文明互鑒,可以讓不同文明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從其他文明中尋求更多智慧、汲取更多營養。
“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民族眾多,擁有各自燦爛輝煌的文明。在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今天,各國人文交流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很多國家紛紛探尋古絲綢之路與本國難以割舍的聯系,人文交流合作進一步展開。中國政府開展了大量工作,與相關國家科技、教育、文化、體育、衛生、旅游等領域合作水平不斷提高。中國政府還通過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支持一批人文交流合作項目,得到相關國家的熱烈歡迎和普遍贊譽。
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
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能源革命蓄勢待發,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加速整合,各國相互聯動、機遇共享、命運與共的利益交融關系日益凸顯。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共商,就是溝通協商,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共建,就是共同參與,充分發揮各方優勢和潛能,持之以恒加以推進;共享,就是互利共贏,尋求各方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做大共同利益蛋糕,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這三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我們將充分尊重相關國家發展水平、經濟結構、法律制度、營商環境和文化傳統的差異,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共同探討符合各國國情的合作模式。
上一篇:加快從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