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中南大學教授 李建華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誠信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社會的基本道德要求,“信”與“仁、義、禮、智”并稱為儒家“五常”。孟子把誠信列為“天爵”,視作最高尚的品德。誠信既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人格基礎,也是人們尋求內心安寧的道德修為。
現代社會,誠信的規范意義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和更明晰的呈現。以誠信為價值內核的契約關系,廣泛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無論市場交易還是社會合作,遵守契約都是道德前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機制在于商品交換,而任何商品交換的達成均有賴于契約的訂立與執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建立在債權債務關系上的信用經濟已取代實物和現金交換,在經濟生活中占據中心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信用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日趨復雜,正在成為驅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支柱力量,誠信也成為社會成員相互合作、共同行動的價值紐帶。
我們黨高度重視社會誠信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將其作為“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的重要內容。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國務院印發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提出了信用體系建設的整體思路和基本原則。提出這些要求和舉措,主要是考慮到當前社會各界對誠信的吁求日益強烈,而社會誠信又面對諸多挑戰。出現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其一,高速發展的商業文明既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衍生出消費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觀念。其二,社會轉型在整合社會資源、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拉大了社會群體間的差異,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其三,社會意識多樣化讓人們有了更多的價值選擇,也導致道德相對主義的滋生與蔓延。因此,建立完備的社會信用體系,是應對誠信挑戰、構建信用社會的根本途徑。
營造社會信用文化環境
誠信道德的培育,是社會信用從外在約束走向內在自律的過程。培育誠信道德需要大力營造社會信用文化環境,通過環境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社會成員形成篤誠守信的觀念。應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誠信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核,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價值引領作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戰略任務,應將社會信用文化建設與核心價值觀建設緊密結合,依托國家文化戰略平臺,使誠信價值觀深入人心,激發人們的信用意識。應深入挖掘我國傳統信用文化資源。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信用文化資源。如果說西方基于商業文明的信用觀念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那么,我國的信用文化則表現出對于功利的超越性。我國傳統文化所言的誠信,不但強調個體對他人道德義務的堅守,而且注重對自身秉性的堅持。孟子的“誠者自成”告訴人們,誠實守信不是單純地追求某種互利的結果,而是自我人格自內而外的發散。發揚光大我國傳統信用文化,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對于人們抵御外界誘惑、恪守信用道德準則具有積極意義。應把信用文化融入職業道德、社會角色道德建設中。誠信觀念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培養與激勵。只有將信用文化通過職業規范、社會角色規范轉化為人們日常生活的行為要求,才能使誠信價值觀持續得到接納與認同,最終內化為人們的道德意識。
搭建社會信用信息平臺
社會信用缺失現象,本質上是由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建立信用信息平臺,縮小社會主體間的信息差距,是維護社會信用的有效手段。當今社會已進入大數據時代,這不但帶來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而且帶來人們思維模式的改變。以前,數據通常以局部數據的形態出現,體現采樣分析的結果;現在,數據以整體數據的形態呈現,可對數據對象進行完整描述。傳統思維模式注重因果分析,旨在找出數據變動背后的必然聯系;大數據則使人們開始建立關聯性思維模式,著重把握變動現象之間的相關性。顯然,大數據時代的信息技術使建立社會信用數據庫成為可能。新的思維模式則讓人們能更快地發現數據變動的趨勢,及時預測未來的信用風險。應充分發揮現代信息資源優勢,建立社會信用數據庫和信用數據查詢網絡,實現信用信息的公開、透明、共享,破除信息交流的障礙,讓人們能夠便捷地掌握交往對象的信用信息,更好防范信用風險。
上一篇:全面深化改革標注了中國道路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