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規則意識決定做人的境界

2015-09-06 08:51 來源:解放日報  我有話說
2015-09-06 08:51:25來源:解放日報作者:責任編輯:康慧珍

  規則意識決定做人的境界

  ——童世駿教授在上海市社聯的演講

  【摘要】

  意愿的形成和改變,不像知識技能的形成和改變,可以指望別人的傳授示范和自己的學習模仿發揮重要作用;做某件事或某類事的意愿背后,常常是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整套價值觀念、心理動機和利益考慮。它們的培養,根本上需要社會環境的更加持久和系統的影響,以及主體自身的更加自覺和堅定的修養

  雖然規則本身的內容是對“做何事”問題的回答,但我們作為行動者是否有按照規則來“做事”的能力和意愿,則是對“是何人”問題的回答。換句話說,我們有沒有規則意識,我們的規則意識強不強,不僅會決定我們做事的效率有多高,也會決定我們做人的境界有多高

  【思想者小傳】

  童世駿,1958年9月生于上海,現任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校黨委書記,兼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社聯副主席等職。1978年考入華東師大,先后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4年在挪威卑爾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84年起在華東師大任教,2004年至2011年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工作,曾任華東師大哲學系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所長。著作有 《Dialectics of Modernization》(2000)、《批判與實踐》(2007)、《中西對話中的現代性問題》(2010)和《論規則》(2015)等;出版譯著近10種,其中包括 《理性真理與歷史》(合譯)和《在事實與規范之間》等。

  規則是公共的,規則意識是個人的;社會文明程度不僅體現在政府部門制定了怎樣的規則體系,而且體現在社會成員具有怎樣的規則意識。在法治國家和現代治理體系建設的路線圖已經基本明確的情況下,人們的法治意識和現代治理能力的培育,應該提到更加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

  規則具有四個特點

  先談談什么是“規則”?!耙巹t”與另一個概念“規范”常常是可以互換使用的,但我想把兩者區別一下。我把規則理解為是有關“應該做何事”的規范,而不是關于“應該是何人”的規范。

  人生在世,時常要作一些選擇,而每一個選擇,說到底都是在回答三個問題:“有何物”、“做何事”、“是何人”。大一點的問題,大學本科畢業,是出國深造還是國內求職?是自己創業,還是去政府或是企業?小一點的問題,上海書展開幕,是去還是不去?是坐公交去,還是坐出租車去?在進行這些選擇的時候,所要考慮的選擇依據,無非涉及三個問題:對我有利嗎?合我品位嗎?有違規則嗎?嚴格地說,“有違規則嗎”應該是第一個問題——只有在我們的行為不被某條規則禁止的前提下,我們才能考慮這個行動是否會給我們帶來利益、是否符合我們的價值取向。

  簡單地說,規則就是幫助我們回答“做何事”這類問題的那些判斷或語句,它們當然不僅告訴我們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而且告訴我們哪些行為是被提倡的、被要求的。規則和規范,說到底都是對人的規制,但規范的范圍更寬,不僅規范做何事,而且規范做何人;而規則,主要是指對人的行動有所約束的那類規范。

  規則除了(就其效用而言)具有規范性以外,還具有(理據方面的)普遍性和適用范圍方面的廣泛性。所謂規則意識,就是與規則的這些特點相對應的人類意識。規則具有四個特點:

  首先是規范性。規則的規范性表現在,對行動主體,規則告訴你一件事情是否可以做或是否應該做;對行動的評價者,規則告訴你對某個行動者你要進行譴責還是贊許。我把規則分為技術規則、游戲規則和道德規則;它們各有其基礎或依據,但都在不同意義上具有規范性,表達有關“ought”(應當)的意思,而不是“is”(是)的意思;它們所回答的是“規范問題”,而不是“事實問題”?!睹献印分杏羞@么一段:“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孟子在這里所說的“不能也”,涉及的是一個事實問題,而“不為也”,則涉及的是一個規范問題。一件事情,一個人有能力做還是沒有能力做,不是這個人所能選擇的,也不是別人應該做價值評判的。但一件事情我是“為”還是“不為”,就是在做選擇,而你也可以做評價,這里我做選擇和你做評價所依據的,都是某條“規則”。比方說,火車站廣場一位旅客把煙蒂扔在地上被衛生執勤者發現罰款,他辯解說“人家也都這樣的,我為什么不可以???”這位旅客就可以說缺乏規則意識,不知道“人家是否也這樣做”這是一個事實問題,而“這件事情對不對”則是一個規范問題——人家隨地扔煙蒂,不等于隨地扔煙蒂就不算錯。

  其次是普遍性。規則是對某類行動而不僅僅是對某個行動的許可不許可,而行動之為“類”,是具有普遍性高低程度的。大家可能都知道“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三大紀律”中的“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最初是“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前者就比后者的普遍性程度高一些。“三大紀律”中另一條“一切繳獲要歸公”原先是“打土豪要歸公”,前者比后者的普遍性程度也要高一些。說一個人具有規則意識,是說這個人對普遍性程度比較高的規則內容,也能理解。

[責任編輯:康慧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