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張鑫
中國提出并實施建設“一帶一路”戰略,在國際國內新形勢下,是對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和互利共贏的國際合作共贏模式的新探索、新創舉。這不僅有助于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也有助于推動亞洲各國邁向命運共同體。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全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不僅需要新的增長動力,更需要打破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推動貿易與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從而為新形勢下的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探索新模式、新路徑。與此同時,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各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原有的某些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戰略轉型期。這一方面需要不斷推進改革開放以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還需要繼續融入并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獨創性地提出了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區域發展戰略,得到了許多國家的歡迎和公開支持,表明這一戰略順應了國際社會謀求區域合作互利共贏的強烈要求。綜合來看,“一帶一路”戰略實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創新。
一是在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的理念上,堅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原則,探索共建發展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謀求互利共贏的新模式。“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合作共贏,追求共同發展,倡導平等對話,尊重道路選擇;既歡迎沿線國家自愿平等地參與,也歡迎域外國家為本地區發展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其建設目的在于創造一個包容性的發展平臺,打破沿線各國領土糾紛、政治制度和宗教文化差異等各種合作障礙,共商、共建、共享經濟發展之路,最終形成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繁榮發展的“命運共同體”。這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完全由美國主導,以拯救歐洲經濟為名,通過對外經濟擴張,鞏固自身全球霸主地位,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勢力的“馬歇爾計劃”存在本質區別,也不同于當代具有明顯遏俄色彩的歐洲“東方伙伴關系”。
二是在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的方式上,實現了由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帶動內陸地區,由借江出海、借路出境向設立自由貿易區,主動承建國內外交通、港口等基礎設施,打造一條發端于中國各省市、貫通亞歐部分區域,覆蓋約44億人口的經濟大走廊,并在互聯互通的基礎上,創造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和沿線各國共同繁榮的新局面。亞洲是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也是國際戰略競爭和博弈的一個焦點。面對周邊領土主權爭端、大國地緣政治博弈、民族宗教矛盾等問題交織疊加的安全態勢,中國堅持“親、誠、惠、容”的理念,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一帶一路”有助于亞洲及其他地區相關國家通過合作促進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爭端,走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之路,同時有利于促進我國內陸地區的對外開放,進一步推動沿海地區開放型經濟率先發展。
三是在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的內容上,弘揚和平友好、開放包容的絲路精神,賦予古絲綢之路新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要求。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亞、非、歐等地區的國家開展經貿往來、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對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鑒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國提出并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在新的歷史時期,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和我國對外開放,尤其是西部地區向西開放戰略,實現由單向引進資金和技術轉變為輸出、輸入雙向發展的新格局,通過推動國家之間的互聯互通,為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人文交流創造物質基礎和便利條件,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贏的基礎上,形成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強調的,這種互聯互通是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三位一體”,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齊頭并進的全方位、立體化、網絡狀的大聯通。
四是在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的實施上,充分發揮金融的先導作用,通過主導建立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以股權投資、債權投資、貸款、提供擔保等方式為亞洲各國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提供金融支持,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參與、積極謀劃,甚至逐步主導全球范圍金融資產跨國配置。亞洲許多地區和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大、資金短缺。中國外匯儲備多、國民儲蓄率高,加上“中國建造”對外承包工程建設管理經驗豐富,通過絲路基金和亞投行對接雙方供求,可以幫助沿線國家超越儲蓄與貿易“雙缺口”的經濟制約,在促進中國部分產業轉移的同時,有助于承接轉移沿線國家改善非農就業、發揮人力資本優勢。正是由于這個共贏互利之舉,可以為沿線國家提供全新的合作發展契機,因而得到許多國家的積極響應。相信未來一個時期,中國打造的“一帶一路”建設融資平臺及相關導向資金,將吸引更多投資者加入,從而形成規模集聚效應和良好的直接投資環境。這對打破傳統國際金融機構一家獨大,提高資源整合能力,推動人民幣走向國際市場等都將產生重大影響。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研究”(14AGJ006)階段性成果)
上一篇:法治社會建設的十大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