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經濟轉型、大眾創業、生態文明、中俄關系、倫理精神、土地制度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平:經濟轉型的體制與政策選擇】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表示,中國經濟轉型的核心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讓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讓創新驅動充分受到市場的正向激勵。與此同時,還要發揮宏觀政策的穩定劑作用,積極在利率、稅收、定向調控等方面助推創新轉型。首先,應全面深化市場配置資源的制度改革。要打破政府長期干預資源配置的機制,讓市場來配置資源。其次,通過改革進行存量釋放。未來應加快科教文衛事業單位的轉型和改革,推動服務業發展。再次,重組地方債務,保護基礎設施投資的積極性,推動財稅改革。通過財稅改革,推進以工業企業增值稅為主的稅制向以消費、收入所得、財產保有環節的直接稅為主的稅制轉變,削弱地方政府側重于生產性投資的稅收激勵。最后,推進金融改革,進行資源配置方式的根本轉型。從以銀行信貸推動規模發展的配置資源方式,逐步轉向以資本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推動“創新能力”的發展。
摘編自《光明日報》
【權衡:大眾創業是萬眾創新的實踐者探索者】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所副所長、研究員權衡認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內在動力,兩者在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中共同發展。首先,萬眾創新引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推動傳統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動力,通過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為眾多的勞動力、眾多的創業者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創業新平臺。其次,大眾創業推動萬眾創新。創新尤其是科技成果轉換和應用過程中,需要通過大眾創業的實踐探索和積極推動,大量的創新行為本質就是創業實踐和經驗積累基礎上的一種“臨界點爆發”。這個“臨界點爆發”既是科研研究、技術發明以及企業家的風險精神等發揮作用的結果,更是成千上萬創業者的實踐和探索的結果。從這一點來說,大眾創業是萬眾創新的實踐者、探索者,也是一切創新的實踐來源和思想基礎。因此,我們需要萬眾創新,也需要大眾創業;而歸根結底,需要形成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相互推動、相互引領、協調發展的一系列體制機制條件,因此,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是一種新的發展戰略,更是一場深刻的改革。時代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搭建了廣闊舞臺,要勇做弄潮兒,在實現個人夢想和人生價值的過程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摘編自《文匯報》
【鄧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就是綠色化】四川大學教授鄧玲表示,正確認識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論斷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關系,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又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線。它要求把綠色化貫穿生態文明建設,以綠色化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時,“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當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產生沖突時,“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這種選擇是生產力質量優劣的選擇,是一種價值取向,因為綠水青山是比金山銀山更基礎、更寶貴的財富。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是國民經濟綠色化的過程,包括國土空間綠色化、經濟社會綠色化、生產方式綠色化、生活方式綠色化等。綠色化既是目標也是過程,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可以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質就是綠色化。
摘編自《人民日報》
【歐詣:中俄關系“舒服”的四個體現】
國際問題觀察員歐詣認為,人與人交往,不論是志同道合還是惺惺相惜,但凡要處得融洽,彼此和諧,歸根結底都要以雙方感到舒服為前提。國與國的關系和人與人的相處之道其實是相通的。近日,一則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評價同中國打交道“很舒服”的消息受到廣泛關注?!笆娣币辉~不僅很接地氣,而且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俄關系的現狀。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大鄰國,中俄關系中的“舒服”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呢?其一,這是一對完全平等的相互關系。21世紀的中俄兩國不存在主從、高低、老大哥與小兄弟之分。其二,這是一種高度信任的相互默契。雙方相互尊重對方主權、領土完整、發展道路和社會政治體制,在涉及對方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彼此堅定支持,在交往中不相互猜疑,也不相互使絆。其三,兩國關系中沒有解不開的“心結”和“疙瘩”。中俄2004年徹底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為國與國之間化解歷史遺留的邊界、領土紛爭樹立了榜樣。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點,當代的中俄關系是建立在合作共贏基礎上的新型國家關系。雙方開展合作,不是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贏者通吃,而是始終注意相向而行,照顧彼此的關切,做到互惠共贏。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錢廣榮:倫理精神共同體的維護和優化】安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錢廣榮認為,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我國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的“物質的社會關系”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作為“思想的社會關系”之倫理關系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加上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的消極影響,使得加強維護和優化倫理精神共同體的精神文明建設顯得尤其重要。
一、維護倫理精神共同體,旨在繼承中華民族重視倫理精神共同體的傳統,弘揚中國傳統精神中的倫理精義,如注重和睦相處、善解人意、友善待人、誠實守信等。維護和優化是一種相輔相成的互動過程,需要在維護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推動優化,在優化的引領下實行精心的維護。二、維護和優化倫理精神共同體,要實行道德建設的理念創新。道德發揮社會作用并不是“直奔主題”的。要建構和倡導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相銜接的思想道德體系及其實踐模式。
摘編自《光明日報》
【程雪陽:完善土地制度亟須明確憲法含義】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程雪陽指出,回顧土地制度改革史可以發現,從2008年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開始,黨中央就不斷強調要“改革征地制度,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逐步縮小征地范圍”。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直接去掉了“逐步”這個修飾語,提出要“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同時要“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些改革仍在推進中。一些人通常把《憲法》第10條第1款規定的“城市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理解為“城市土地都必須是國有土地,只能在國有土地上搞城市建設”。如果對憲法的這種理解是正確的,那么對地方政府來說,只要公民和企業搞建設,無論公益性建設還是非公益性建設,就只剩下供應國有土地這一條途徑可走了。但問題是,現實中沒有那么多的國有土地,除了去征收農民土地以外,地方政府似乎沒有其他辦法。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對憲法的解釋出現偏差,那么保護公民的土地權益、縮小征地范圍、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同地、同權、同價”的建設用地市場等改革目標,就成了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ü饷骶W記者 李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