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深化合作,實現戰略對接】
不惑之年,中歐關系方向更明朗
國際問題專家歐陽實:建交40年來,中歐兩大國際力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初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已發展成為涵蓋歐洲28國的歐洲聯盟,而中國也通過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逐步走到世界舞臺的中央。40年再回首,中歐關系歷經風雨和坎坷,但平等互利始終是主旋律,合作共贏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克強訪歐將進一步深化中歐合作
中國前駐法大使、原外交學院院長趙進軍:當前,中歐和中法關系非常好。去年,習近平主席訪問歐盟和法、比等國取得了巨大成功,李克強總理此訪將進一步落實和深化雙方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雙方各界人士都對李克強總理的訪問寄予很大期望。例如,歐洲十分期盼歐盟的“容克計劃”能與中國的“一帶一路”規劃進行對接。
摘編自:中國日報網
中歐協力 合作共贏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楊燕怡:6月29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第十七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是繼去年3月底習近平主席對歐盟總部進行歷史性訪問后,李克強總理同新一屆歐盟機構領導人之間的一次重要高層會晤。這次會晤正值中歐建交40周年、中歐關系站在新歷史起點上。這次會晤也是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復蘇進程依然曲折、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歐盟轉向振興經濟背景下,中歐之間的一次重要交流。作為兩大力量、兩大市場、兩大文明,中歐雙方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也在更廣范圍內相互影響。有鑒于此,中方將繼續本著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精神,同歐方繼往開來、深化合作,圍繞構筑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的主線,增進政治互信,聚焦務實合作,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和歐洲投資計劃,提升中歐投資、金融、信息通信、互聯互通、產能合作、科技創新、數字化、城鎮化、便利人員往來等領域合作水平,加強在氣候變化、2015后發展議程等重大國際事務上的溝通協調,為中歐各自發展增添新動力,為中歐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注入更多新內涵。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強強聯手,中歐深化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正當時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博導周永生: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雙方互為重要經貿伙伴的地位日趨鞏固。在當前的全球合作關系當中,既有強強合作,又有強弱合作,還有弱弱合作。中國與歐盟之間的合作,基本上可歸類于強強合作之列。在資金上,中國屬于資金強國,歐盟則處于相對弱勢狀態。在技術上,中國和歐盟各有短長。中歐雙邊深化合作,擴大合作領域,必將會產生雙贏和共贏的效果。
摘編自:央視網
四十不惑,中歐聚焦“戰略對接”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中歐關系正經歷著從全球化自然分工到發展戰略自主對接的巨大轉變。在后危機時代,中歐需要將各自的發展戰略在以下方面實現自主對接:一是發展階段對接: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中歐開展互補合作,奏響工業化—后工業化(再工業化)鉚合的動人樂章。二是發展思路對接:中歐深化務實合作,特別是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從基礎設施、第三方合作、金融合作、投資自由化水平四個領域取得突破。三是發展目標對接:中歐關系早已超越雙邊,成為世界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利益攸關方。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總理訪歐,產能合作要沖三節點
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研究員儲殷:近日來,克強總理再次出訪歐洲,這既是與中歐建交40周年相符的外交活動,也是中歐關系處于蜜月期的明證。此次出訪,除了簽署大單貿易協議之外,克強總理還將與歐洲方面就深化中歐經貿關系進行進一步的磋商。在大勢看好的背景下,中國與歐洲的關系正在向更高層次的合作進化,而在這個進化的過程當中,有三個重要的問題必須得到高度的重視,即“一帶一路”與“容克計劃”的對接問題、中俄合作與中歐合作的協調問題、中法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問題。
摘編自:光明網
中歐戰略對接是應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一劑良方
G20與新興國家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外交學會理事張其佐:李克強總理在中歐建交40年之際訪歐出席第十七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并訪比利時和法國,表明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已邁入“高鐵時代”:目前,中國已成為歐盟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也連續11年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雙方在2014年度貿易額已突破6100億美元,對外投資也增長迅猛。中歐雙方圍繞"和平、增長、改革、文明"這四大伙伴關系主線,主攻經濟戰略對接和開拓產能合作,釋放了多贏效應:一是"容克投資計劃"對接"一帶一路",可以把中歐雙方的利益、長短板有效地連接起來,推動雙方產能合作邁上新臺階;二是開拓國際產能合作,實現"三贏";三是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可望在今年底前取得實質性進展;四是中國加入經合組織發展中心。
摘編自: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