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超越“四個全面”、“有位購車”、“一帶一路”建設、多黨合作制度、破解人口“流動難題”、邊疆治理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任遠:“四個全面”是治國理政整體推進的體系建構】
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任遠撰文指出,“四個全面”本質上是治國理政整體推進的體系建構,包含了當前時期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發展的基本支柱。在當前時期治國理政整體體系的建設中,首先需要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治國理政的整體體系建設著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階段目標,實現人民群眾的幸福、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需要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從嚴治黨才能實現。第一,通過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依托人民群眾的公共訴求和公共行動才能推動全面深化改革。第二,通過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依托人民群眾的公共參與和權利維護,才能保證全面依法治國真正實現人民公共利益、真正保障社會群眾的合法權利。第三,只有充分發揮社會力量,依托人民群眾的民主監督和熱情擁護,才能保證從嚴治黨的長期效果,并保證黨的建設的人民性。
摘編自光明網
【劉文靜:“有位購車”無異于為地產商、車位擁有者和停車場做“促銷”】
暨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劉文靜表示,“有位購車”這個規定沒有合理性。其本質上是設定行政許可,將自備車位作為準許購車的前提條件。這樣的規定不合理之處在于,公民購車時是否購買車位,屬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自主決定,以及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事項。如果出臺‘有位購車’的地方性法規,會遭到市民的激烈反對,也無法實現政府所宣稱的目的。機動車牌照限制發放、限制外地車輛進城等不公平措施,國內一些大城市都嘗試過,沒有一個成功的例子,都是越限越多,此次‘有位購車’無異于再次為地產商、車位擁有者和停車場做‘促銷’。
政府當務之急是大力發展快速便捷的公共交通,方便市民出行;中期目標應當是根據車輛和人員的流動情況考慮調整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地理位置布局,緩解通勤壓力;對于北京來說,長期目標應當是簡化首都的功能,弱化其“中心”地位,減緩城市膨脹速度。
摘編自《檢察日報》
【林毅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能搞一擁而上、一哄而散】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林毅夫建議,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應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是“一帶一路”建設應科學統籌布局,沿海各省市之間要各自發揮比較優勢,實現錯位發展,避免無序競爭。二是要堅持市場導向、政府支持、企業自愿的原則,尊重經濟規律,不能搞一擁而上、一哄而散。三是政府推動并出資,與沿線相關國家談判協商建立產業園區,為中國企業抱團走出去創造條件,避免個別企業單打獨斗地走出去所面臨的不利局面。四是加大對中國企業、中國品牌和中國產品的推廣,堅決打擊各種假冒偽劣產品和侵權行為,樹立中國產品和中國產業形象。五是整合各種資源,優化政府服務體系。首先是要建立政府服務平臺,通過我國駐外使領館、投資貿易促進會以及各種商會,提供企業所需要的市場信息,避免企業因信息不足而出現裹足不前或蜂擁、盲目。六是充分利用股權投資、兼并重組等方式積極收購國外企業和知名品牌。七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網絡“海上絲綢之路”,拓寬經貿途徑。八是積極推進政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完善促進“一帶一路”發展的“軟環境”,在通關、融資、資本市場、保險、法律保障、人員往來以及財稅政策等方面進行必要的改革和調整,對走出去的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政策法律扶持。九是加大相關教育投入,為走出去的企業培養一大批經濟貿易、金融財會、法律、海事、外事及技術人才。
摘編自《人民日報》
【孫信:多黨合作制度是我國政治格局穩定的重要制度保證】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部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中國政黨制度研究中心副秘書長、教授孫信撰文指出,政局穩定是現代化國家普遍面臨的一個難題。政黨制度往往對政局穩定產生決定性影響。我國的政黨制度是我國政治格局穩定的重要制度保證。
從政黨制度結構上看,我國的政黨制度既不是一黨獨攬,也不是多元競爭,而是把核心一元與結構多元有機結合起來。這種核心一元與結構多元的特點,既保證了各政黨、各階層及其他社會群體充分表達利益訴求和進行有序政治參與,又保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和對國家的有效治理,從而使政黨制度產生了強大的向心力和聚合力,具有超強的穩定性。從政黨關系上看,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的關系不是執政黨同在野黨或反對黨的關系,而是執政黨同參政黨的關系。這種和諧的政黨關系,決定了政黨之間不會為爭奪政權而勾心斗角,爭權奪利,互相拆臺,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內耗;決定了不會出現各個政黨輪流執政的局面,因而避免了政治危機中經常出現的政局不穩、政權頻繁更迭、社會秩序混亂等現象;決定了不會出現一個政黨政策以否定另一個政黨政策為目的的情況,使國家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從社會整合上看,我國的政黨制度,可以通過意識形態整合,凝聚共識,使各政黨和無黨派人士團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之下;可以通過政治資源整合,把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上來;可以通過利益關系整合,正確處理和協調利益矛盾,特別是新老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凝聚人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一個安定和諧的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
摘編自光明網
【劉玉照:引入橫向協同治理思想,破解人口“流動難題”】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劉玉照認為,特大城市郊區基層治理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對“流動性”的治理。無論是外來流動人口,還是市區導入人口,包括城市化過程中的失地農民,他們相對于原來的治理架構,都屬于新“導入”的群體。這些大規模的導入人口,往往具有規模巨大、人員結構復雜、轉型期十分漫長、持續處于流動當中等幾個方面的特點。他們的“流動性”給基層治理帶來的難題,具體表現:首先是治理資源在短期內很難到位。其次是治理架構不適應。第三是治理理念過于傳統。
為了解決頂層設計面臨的信息難題和流動治理難題,一方面需要加強郊區基層干部隊伍建設,更需要引入橫向協同治理的思想,通過培養基層干部隊伍橫向談判的能力,在以下三個層面做出努力:1.在可操作的層面劃清導入地與導出地政府的權責關系。2.形成對“流動”進行治理的協同治理能力;只有解決了流入地政府與流出地政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并且在兩個政府之間形成一個持續的橫向談判機制,才能在流入地政府與流出地政府之間形成一種對“流動”進行治理的協同治理能力。并且他們還可以通過對“治權”的交易,減少治理成本。3.充分調動導入地政府和導入群體內部的資源,參與導入群體的治理。
摘編自《文匯報》
【周平:邊疆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短板】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的邊疆及邊疆治理理論研究”首席專家、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云南大學教授周平指出,在歷史上的邊疆治理即王朝國家的邊疆治理中,邊疆治理都是圍繞著核心區的治理而展開的。邊疆的治理水平和發展總是低于核心區,邊疆的衰弱和邊疆危機不時發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按照民族國家的制度要求調整了對邊疆的看法,加強了包括開發和建設在內的邊疆治理。但是,在整個國家治理格局中,邊疆治理受到重視的程度遠遠不夠,邊疆治理在國家治理中長期處于從屬地位。
受制于各種主客觀因素,邊疆治理總體上處于滯后狀態。因此,從國家總體發展來看,邊疆的薄弱明顯存在。這樣的狀況,不僅制約了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而且還會引發更多的問題:一是不利于國家領土主權的鞏固,甚至有可能導致國土被他國蠶食;二是多發的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糾纏在一起,邊疆日漸增多的矛盾和沖突已經影響著國家的整體穩定;三是不能有效地維護中國的海外利益,限制了中國影響力的生成和發揮;四是影響了國家地緣政治戰略的實施,不利于中國全球戰略的構建。因此,從國家發展總體戰略的角度來看,邊疆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短板。
摘編自《光明日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