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超越人民政協與協商治國、中國應對TPP談判策略、生態文明、治國人權成就、“一帶一路”、中國新型智庫建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葉小文、張峰:人民政協要自覺承擔起協商治國的新使命】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葉小文,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張峰撰文指出,人民政協要著力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自覺承擔起協商治國的新使命。協商渠道有多種,但專門協商機構只有一個,就是人民政協。這意味著人民政協要在發展協商民主中承擔著更重要的責任。首先,人民政協要在發展協商民主中起示范引領作用。人民政協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人民政協是當代中國協商民主體系的縮影,可以為構建中國協商民主體系提供基礎性的組織準備。二是人民政協有豐富的協商民主經驗,可以為在黨的領導下在全社會開展廣泛協商提供有力的實踐支持。三是人民政協有比較成熟的協商議事規則,有比較完備的制度體系,可以為協商民主制度化建設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四是人民政協承繼和秉持協商文化優良傳統,適應時代發展新要求,形成了平等、寬容、友善的協商民主精神,可以為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提供重要的精神引領。其次,人民政協要發揮好作為黨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再次,人民政協要發揮作為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雖然協商的渠道是多樣的,但專門的協商機構只有一個,就是人民政協。人民政協的協商民主可分為內外兩個方面。首先是搞好內部的協商民主。其次是參與外部的協商民主,配合支持其他協商渠道,共同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當代中國協商民主體系。
摘編自光明網
【熊李力:中國應對TPP談判的區域戰略設計】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熊李力表示,中國需要在亞太區域戰略的總體背景下進行應對TPP談判的戰略設計。TPP談判既可能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也可能沖擊既有的亞太區域合作機制,延緩地區共同體意識的形成。中國需要通過多種渠道鞏固和提高在亞太區域合作中的地位。在經濟上,中國應在參與相對更具排他性的區域自由貿易機制和相對更具開放性的全球自由貿易機制之間保持平衡。在政治上,中國比過去更需要亞太鄰國的信任。在文化上,中國應努力與周邊國家一起培育共同體文化。中國倘若近期加入TPP談判,既有潛在收益又有巨大代價。一方面,中國如果主動申請加入TPP談判,無論何時完成談判,都可以在TPP機制內贏得主動,減少被邊緣化于亞太區域合作主流制度框架之外的風險。另一方面,如果“10+3”和“10+6”等既有機制發展順利,而中國加入TPP談判,且不論能否順利完成談判,至少意味著既有機制基本失去實質性意義。
相比域外大國,中國的亞太區域戰略兼具必然的優勢和劣勢。一方面,中國即使不加入TPP談判,也可對亞太鄰國保持強大的經濟影響力。另一方面,中國即使加入TPP談判,也無法消除一些鄰國對中國的戰略防范。有鑒于此,盡管美國大力推動TPP談判,中國仍可將“10+3”機制和“10+6”機制作為亞太區域戰略主軸。在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同時,發展與亞太鄰國的“睦鄰”外交,并繼續推進與亞太各經濟體的FTA談判,如中韓FTA談判和中國—東盟FTA升級版等。中國以多重FTA機制為亞太區域戰略依托,既能避免陷入TPP機制的束縛,又不至邊緣化于亞太區域合作的主流制度進程之外。
摘編自《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李裴:只有把綠水青山作為核心競爭力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共貴州省委副秘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李裴認為,走綠色發展之路,就是要使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得到高效循環利用、生態環境受到嚴格保護的基礎上,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只有把綠水青山作為核心競爭力,更加重視生態環境這一生產力要素,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綠色發展,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決不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換取當代人的富足。既要做好經濟發展的“加法”,又要做好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損害的“減法”,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效益。
摘編自《人民日報》
【柳華文:中國令世人矚目的人權成就是對西方抹黑的最有力回應】
中國社科院人權研究中心秘書長柳華文表示,人權是世界各國追求的共同目標,而實現人權的道路卻絕非單一。人權領域的意識形態之爭由來已久,令人遺憾的是,至今這種情況也時常在國際場合出現。美國等西方國家幾十年來將人權政治化,開展人權外交,時常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品頭論足。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現在已經注意到非政府組織的興起,但是在國際社會活躍的人權非政府組織多是來自西方國家,或以西方國家的人權觀為背景,致使國際舞臺上的代表性嚴重失衡,話語權常被濫用。
中國主張各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開展國際人權交流與合作,推動國際人權事業健康發展。對于西方國家或者非政府組織等進行的人權抹黑,中國令世人矚目的人權成就是最為有力的回應。
摘編自《人民日報》
【金里倫:“四個全面”是對黨治國理政實踐的理論升華】
金里倫撰文指出,“四個全面”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治國理政實踐的理論升華,是以寬廣視野觀察當今世界、當代中國,分析國際國內發展變化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指導著我們新形勢下的認識和作為。當前,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沒有變,擁有更多有利因素和條件,也面臨不同以往的風險挑戰。隨著改革發展進入攻堅期、深水期,既要解決好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普遍問題,也要解決好自身發展的特有問題。同時,國內外各種安全風險疊加交織,面臨“中等收入陷阱”、“西化分化陷阱”等,都給治國理政提出了新的課題、新的要求。無論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還是在國際經濟、政治格局大變動中更好地與世界合作、更好地發展自己,都需要以新的戰略籌劃和戰略建構,實現中國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一躍”。
摘編自《經濟日報》
【石建勛:“一帶一路”建設正是培育經濟增長點的重大部署】
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金融系教授,國家社科基金決策咨詢點首席專家石建勛指出,在中國經濟新舊常態轉換過程中,進一步提升開放水平,以更高層次的經濟國際化進程來拓展未來中國經濟成長的戰略空間才是我們明智的選擇,而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正是培育經濟增長點,加快實現中國經濟轉型調整的重大戰略部署。其現實和長遠的意義、作用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一帶一路”戰略符合中國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讓沿“帶”沿“路”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不僅有益于中國產能和資本的輸出,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而且可以為亞洲乃至世界的經濟復蘇和強勁增長帶來新的動力。第二,“一帶一路”戰略符合我國對外開放區域布局轉型調整的需要,有利于縮小地區間對外開放的差距。“一帶一路”尤其是“一帶”起始于西部,主要經過西部通向西亞和歐洲,這是我國對外開放地理格局發生的重大調整,意味著我國大國經濟將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同時區域協同和產業轉型升級將加快,最大意義在于能夠帶來西部地區產業的集聚。第三,“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向世界提供的互利共贏“公共產品”。隨著綜合國力上升,中國有能力、有意愿向亞太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特別是為促進區域合作深入發展提出新倡議新設想。
摘編自《解放日報》
【李剛: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中的六種關系】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智庫研究所所長李剛表示,智庫建設必須認真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第一,必須堅持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理論體系為指導,同時借鑒國際著名智庫建設的經驗教訓。第二,既要打造“航母”型智庫,也要發展“快艇”、“艦隊”型智庫。第三,“學為政本”,政策研究不能脫離學理基礎。第四,智庫既要重視政策研制的工作,也不能忽視政策解讀和政策推廣的責任。第五,智庫既要出智力產品,也要出人才。第六,江蘇智庫建設既要立足省情,也要面向全國。
摘編自《新華日報》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