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結伴不結盟、微藝術形式、科學與宗教、發展中小企業、政協工作、腐敗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孫茹:構建伙伴關系網、“結伴不結盟”是對中國不結盟政策的重要調整】
孫茹撰文指出,不結盟是中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外交政策。在中國與世界的關系進入新階段之際,主張結盟論者提出了中國需要結交“鐵桿朋友”的問題,這對于推動中國外交理論創新具有積極意義。在政策層面,主張結盟論者不可避免地遇到與誰結盟的問題。結盟需要雙方同意,“一個巴掌拍不響”。從增加實力、防止孤立、減輕美國壓力出發,國內一些專家認為與俄羅斯結盟對中國最有意義,但在現階段,中俄結盟缺乏條件和基礎。而與周邊小國結盟對中國的好處有限,向這些國家提供安全保障,未必能消除其不安全感,這牽扯到復雜的歷史恩怨和地緣政治因素。此外,主張結盟論者也面臨與現有中國政策對接的問題。中國外交實踐一直沿著不結盟的軌道運行,與各國基于不結盟的原則發展關系,轉換軌道缺乏著力點。
構建全球伙伴關系網絡并不是變換軌道、另辟蹊徑,而是源于中國外交實踐的“路徑依賴”,是結交“鐵桿朋友”的著力點。構建伙伴關系網絡已具備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與主要大國、周邊國家、非洲國家、拉美國家構建了名目繁多的伙伴關系。構建伙伴關系網絡是中國在堅持不結盟原則的前提下,為結交“鐵桿朋友”所做的積極努力。構建伙伴關系網、“結伴不結盟”是對中國不結盟政策所做的一次重要調整,既堅持了不結盟的原則,又根據形勢需要,注重提高伙伴關系的質與量,是“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政策的新發展,體現了中國外交的與時俱進。
摘編自《世界知識》
【李雷:微藝術與傳統藝術形態相互借鑒共同引領著時代審美主題與風尚的變遷】
中國藝術研究院李雷表示,當下頗為流行的微電影、微小說、微話劇等藝術形式,便主要來自于這些帶有明顯草根性與自主性的即興創作。顯然,這類與微時代相伴而生的新型藝術形式,既是基于傳統藝術形態衍生而出的,又較之傳統藝術形態有著迥然不同的創作表征與美學特質,人們對其的審美接受也自然表現出“微時代”特有的風格印記。
首先,區別于傳統藝術形態,微藝術往往采取“以小博大”的創作策略,鮮少追求所謂的宏大敘事、經典話語或史詩巨作,偏重于描摹普通人生的微觀生活和個人化敘事,處處彰顯出微體量、微周期、微制作等特點。其次,與傳統的藝術創作者角色主要由精英藝術家來承擔不同,微藝術創作主體的身份更加多元,除卻職業藝術家,更多的是非專業出身的藝術愛好者。再次,創作上的微觀性和偏草根性,使得微藝術的主題內容與風格特點往往與傳統藝術形態有所差異。作為微文化的主體力量與微藝術創作的生力軍,青年草根群體往往擁有專門藝術從業者所不具備的巨大自由度。可以說,微藝術與傳統藝術形態彼此影響、相互借鑒,共同構成了當下人們藝術審美活動的主體內容,共同引領著時代審美主題與風尚的變遷。
摘編自《光明日報》
【劉孝廷:討論科學與宗教的關系不能忽略社會系統】
北京師范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所教授劉孝廷:人類已經走過了宗教時代,也就是宗教引領的時代,而進入科學引領的時代。這種判斷整體上是正確的,指出社會發展主導要素變了。但由此也應看到,科學與宗教如同人類文化中的其他任何因素一樣,并不只是一種時間上的替代關系,也有空間上的并存關系。關于科學與宗教的問題盡可以在思維方式和體驗認知等層面上展開討論,這是非常有益的。若涉及二者在歷史上的關系,則至少不能忽略其背后的“第三者”——社會系統,這是一個更大的存在。古代社會關系簡單,彼此的主從關系容易顯得十分對立,現代社會內容更豐富、空間更廣大,已經遠不止是科學與宗教兩個要素,它們都可以成為社會系統建設的積極力量。近年來,科學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而宗教更多地代表正在逝去的傳統,我們在討論科學與宗教的關系時必須時刻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鑒于中國社會的傳統,短期內也不會看到類似西方那樣的科學與宗教之爭,但某些具有原始宗教迷信性質的現象還需要科學去甄別。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尚會永、劉峰:發展中小企業是生產方式變革的內在要求】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尚會永、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劉峰撰文指出,現代信息技術降低了中小企業參與社會分工的成本;現代生產技術優化了中小企業的生產能力和內部分工結構;現代金融制度降低了中小企業集聚要素的成本;現代激勵制度提升了中小企業的生產效率。隨著新的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不斷降低社會的交易成本,企業內外部的分工結構、生產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小企業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隨著新的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不斷降低社會的交易成本,企業內外部的分工結構、生產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小企業在整個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摘編自《光明日報》
【殷魯謙:政協工作要把握三個“屬性” 做到三個“自覺”】
堅持以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引領推進政協工作新發展,要切實把握好政協三個“屬性”、做到三個“自覺”。準確把握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這一屬性,自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主動圍繞中心和大局謀劃推進工作。準確把握人民政協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重要渠道、專門協商機構這一屬性,自覺加強對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探索。準確把握人民政協是國家治理體系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屬性,自覺適應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推進政協履職能力現代化。
摘編自《人民政協報》
【陳國權:賄賂行為的“裂變式擴散”過程】
浙江大學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陳國權認為,賄賂行為作為一種腐敗交換,其裂變式擴散過程一般包括以下四個基本階段,即選擇交換對象、投資交換關系、平衡交換權力以及形成交換秩序。1.選擇交換對象階段。在選擇交換對象階段,腐敗行動者運用風險評估策略來進行可收益性預期判斷,運用試探性交換策略來獲得可操作性預期。2.投資交換關系階段。在投資交換關系階段,腐敗行動者運用擬親化策略和服務滲透策略,打造“自家人”圈子。3.平衡交換權力階段。在平衡交換權力階段,腐敗行動者采取共贏共潰策略,鞏固自身在交換關系中的地位。4.形成交換秩序階段。腐敗行動者建構起一種相互依賴、相互承諾、相互保護、相互受益的腐敗交換秩序。
摘編自《國家治理》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