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高校智庫-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鄭長忠
在今年春節團拜會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重點強調兩個面內容: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二是家庭建設對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意義。由于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后的第一個春節,總書記借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將二者結合起來闡述,那么,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判斷,那就是在中央看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除了需要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得以最后實現外,而且也還需要通過推動作為社會基本細胞的家庭建設的全面發展予以支持。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一方面受著勞動與經濟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人類文明形態的發展,就是通過不斷推進上述兩方面的進步而獲得的。因此,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日起,就以立志在中國推動上述兩方面發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己任的。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自身歷史的文明體。在長期歷史進程中,文明漸進發展的特點,使一個階段發展總是以上一個階段發展成果為基礎的,并且文明各要素之間也形成了內在的有機化。農耕文明使原始社會后期出現的基于血緣的家庭,成為了社會整合的根本力量與基本形式,以及影響社會與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與重要因素。正是以此為基礎,中華民族創造了非凡的古典文明。
隨著現代化浪潮對中國的沖擊,古典文明開始在中國衰落。如何建構現代文明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一百多年來中國發展的核心命題。現代文明與古典文明之間存在著質的差異,為了使現代文明能夠快速生成,中國選擇了通過革命來排除傳統力量的干擾,這就是所謂的推翻舊社會,建立新社會。這種革命不僅是政治革命,而且還包括經濟與社會的革命。由于在古典文明條件下,與傳統社會相契合的家庭起著基礎性作用,因此,社會革命很重要一個方面就是對傳統家庭形態的改造。我們所熟悉的老一輩作家巴金的《家》等小說,就是從文學角度對此進行反映。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運用政治力量快速實現了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在此過程中,家庭成員的權力關系與權利關系也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從而推動了家庭形態發展。如果說,在改革開放之前家庭形態變化,更多是政治力量推動所導致的話,那么,改革開放之后的家庭形成變化,就是國家政策力量與社會變遷力量雙重推動而引起的。計劃生育和市場經濟的共同作用使家庭的少子化以及家庭成員主體意識獲得了進一步增強,這就使家庭形態進一步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既有積極一面,也帶來許多負面內容。
全面深化改革和國家治理現代化提出,標志著現代政治形態已經基本形成,并進入了實現定型的階段。現代政治的定型需要有現代社會的成熟予以支持,而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因此,推動家庭建設發展就成為當前一項重要任務。然而,在現在家庭建設中卻面臨著一對急需處理的歷史性和根本性的問題:一方面,雖然在現代化邏輯推動下,在形態上家庭已經具有現代特征,但是家庭形態的現代內涵卻尚未充分形成,如權力與權利結構發生了變化,但是女性、兒童和老人等權利問題依然嚴重。另一方面,革命邏輯不斷演繹再加上市場經濟邏輯的發展,在數千年累積下來的家庭建設的經驗和智慧快速消失,從而使家庭應有基本功能發揮不足。
任何文明都需要解決發展與秩序的問題,不僅要體現在整個社會的宏觀層面上,而且還應體現在家庭的微觀層面上。建構現代文明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同樣必須完成這兩方面的發展與秩序同時并舉上。因此,如何做到既強化家庭基本功能以實現秩序,又能夠推動現代家庭形態生成以保證發展,就成為下一步家庭建設發展的一對核心命題。具體來說,就是總書記在春節團拜會講話中所概括的內容: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