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高校智庫-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鄭長忠
高校是知識生產與知識配置的最重要場域。這種知識不僅包括自然科學知識,而且還包括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知識,而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知識生產及其配置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時,高校還是培養作為國家與社會未來精英的大學生的重要場所與機制。這就意味著,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不僅對當時的人們精神秩序建構具有重要影響,而且對未來的國家與社會秩序建構也將發揮相當大的潛在作用。因此,任何一個國家與社會都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十分重視。然而,高校意識形態情況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發展與變化,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機制上都將發生變化,如何適應這種變化不斷進行調整,就成為意識形態建設中一項重要工作。日前中央辦公廳下發的《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通知》,就是適應社會變化,推動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
在現代政治的發展邏輯與中國政治的歷史邏輯共同演繹下,中國選擇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立現代國家和推動現代社會生成與發展的路徑。這就意味著中國共產黨所持的意識形態對中國政治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建國之后,在傳統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以及現代化邏輯作用下,我們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與單位社會體制,從而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組織化基礎。為了使現代化建設獲得可持續發展內在動力,中國共產黨做出了改革開放決定,并不斷用中國實踐來豐富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內涵,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及理論與實踐有效互動機制,推動了黨的意識形態創新。
從結構來看,現代政治意識形態由政黨意識形態、國家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態等三部分組成。在計劃經濟時期,計劃經濟體制與單位社會體制使政黨原則成為了建構社會單一秩序力量,政黨意識形態也就成為了整個政治的意識形態。隨著改革開放深入與市場經濟建立,國家與社會的主體性開始生成與發展,國家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態的建設與發展的命題就不斷被提出。不過,在推動現代國家要素與現代社會要素生成過程中,首先需要解決的是黨的意識形態創新與發展問題。
然而,隨著全球化、市場化和網絡化進一步發展,社會以及社會意識形態多樣化日趨嚴重,社會意識形態主體性不斷增強。如何使一元化的政黨意識形態能夠有效整合多元化的社會意識形態就成為了新時期政治意識形態建設中的重要命題,為此,我們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以及中國夢。這一做法標志著國家意識形態構建工作啟動,同時也意味著我們采取了通過構建國家意識形態方式來達到勾連政黨意識形態與社會意識形態的目的。由此,我國意識形態建設就從單純推動政黨意識形態創新階段向推動整體政治意識形態創新階段轉變。
由于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最重要場域之一,因此,上述意識形態建設的發展的內在邏輯也同樣在高校中得以演繹。然而,高校內部意識形態建設又有其自身的邏輯。這就意味著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必須同時遵循整個政治意識形態建設邏輯與高校自身意識形態建設邏輯。
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從事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研究者,包括教師與研究生,他們直接參與意識形態具體內容生產,另外一方面是其他研究者與高校一般學生,他們是接受各類意識形態的影響。在計劃經濟時期,參與意識形態具體內容生產的研究者們,更多是按照政黨意識形態要求對其具體內容進行詮釋或體系化。改革開放之后,社會科學的許多學科開始被恢復或被引進,使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的研究,在話語體系和研究方法上有了相對自主性,對許多新的現象有了更多樣的研究視角與研究成果,從而為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容做出了貢獻。
隨著全球化、市場化與網絡化深度發展,中國社會多樣化和復雜化也進一步加強,這就更需要利用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專業知識對此進行分析與研究。然而,這些專業性理論知識更多是從西方引進,這就意味著這些知識是基于對西方國家現代化經驗的抽象,因此,直接應用于中國問題解釋時就可能存在著視角差異等問題,從而導致對中國現象與問題的質疑或爭論。高校不僅具有生產知識功能,而且還具有知識配置與傳播功能,這種爭論就會通過配置與傳播機制予以放大,從而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因此,如何做到既保證知識生產過程的相對自主性以服務新的歷史條件下意識形態生產需要,又能夠使意識形態生產中為準確反映中國現實和生產過程所產生的爭論而不對社會秩序建設產生負面影響,就成為新時期意識形態工作中一項十分重要任務。
另外,高校意識形態具體生產過程中之所以存在著許多爭論,除了與專業理論來源與視角差異之外,還與社會多元化在高校學者研究中反映有關。由此,一元化政黨意識形態與多元化社會意識形態之間張力,就體現為一些學者研究成果與黨的意識形態要求之間存在一定不一致性。這就意味著處理好這對關系就成為了新時期高校意識形態建設中另一項十分重要關系。從一定意思上說,上述兩項任務實際上是相表里的。
隨著意識形態建設從政黨意識形態創新階段進入到整體政治意識形態創新階段之后,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也應該發生變化。我們認為,最重要目標就是要克服上述兩對張力,在建構核心價值和共圓中國夢過程中,推動整體政治意識形態發展,進一步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打造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后新型文明形態能夠相匹配的政治意識形態。對于高校來說,就必須遵循中央文件的“堅持標本兼治,重在建設”的精神,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創造上下功夫,加強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理論體系和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在充分吸收西方現代文明基礎和理論體現基礎上,將中國經驗上升為理論,使之不僅能夠更好反映中國實踐,并且還能夠為人類知識存量做出貢獻。
二是要在凝聚上下功夫,充分吸納各方面學者觀點,將之轉化為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素材或要素,并在鞏固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豐富工作,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凝聚過程中,轉化為全體師生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為中國夢實現做出貢獻。
三是要在負責上下功夫,在知識配置和傳播環節中,應該引導教師做到對政黨、國家、社會與學生負責的意識,歷史與辯證分析社會與政治上的現象,以培養學生和民眾的責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