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特稿:“四個全面”專家系列談五】
編者按:2015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主題是“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 這是繼2013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之后,又一次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現(xiàn)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把握。我們邀請中央黨校哲學部的專家,就習近平總書記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關講話進行解讀。
把握客觀實際與主動適應歷史階段新特點的哲學
——習近平總書記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有關講話系列解讀五
何建華
(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發(fā)表的重要講話,閃耀著實事求是的思想光輝。其中關于“準確把握客觀實際”、“基本國情沒有變”、“歷史階段新特點”等論述,對于廣大黨員干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實事求是,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新特點,提高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方法論意義。
第一,準確把握客觀實際,就是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當代中國最大的客觀實際,把它作為推進全部事業(yè)的客觀基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觀察的客觀性原則,是注重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求實”哲學。習近平總書記富有“始終按實事求是的要求辦事”的求實思維,他指出:“當代中國最大的客觀實際,就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認識當下、規(guī)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yè)的客觀基點,不能脫離這個基點。”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經驗教訓證明,革命不能超越階段,建設和改革同樣不能超越階段。脫離實際搞超階段的社會主義,在理論上背離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實踐中只能導致失誤。鄧小平同志的一個偉大歷史功績,就是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邏輯起點,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jù)”的高度,指出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fā)展都要牢牢立足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他再次重申了十八大提出的“三個沒有變”的重要論斷。這次的講話又從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的高度,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們全部工作的“客觀基點”。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系列論述,是從歷史和現(xiàn)實,世界和中國,理論和實踐,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多重視角所做出的科學判斷,體現(xiàn)了深遠的歷史視野、寬廣的世界眼光和鮮明的求實精神。今天我們學習研究辯證唯物主義,就要做到在立足現(xiàn)實中規(guī)劃未來,在把握實際中制定政策,在深入群眾中推進工作。對于廣大黨員干部而言,這是最大的實事求是。
第二,準確把握客觀實際,就是要正確認識、主動適應歷史階段的新特點,使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這是著眼“歷史新特點”的“求是”哲學。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照唯物辯證法辦事”,他從過程和階段的辯證關系入手,科學剖析了不斷發(fā)生變化的我國基本國情的內涵,揭示了歷史階段的新特點。他指出:“既要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沒有變,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每個階段呈現(xiàn)出來的新特點。”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要正確把握我國社會發(fā)展所處的歷史階段及其特點,這是推進各項事業(yè)的基礎工程。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指出:“事物發(fā)展過程的根本矛盾及為此根本矛盾所規(guī)定的過程的本質;但是事物發(fā)展的長過程中的各個發(fā)展的階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區(qū)別。……因此,過程就顯出階段性來。如果人們不去注意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階段性,人們就不能適當?shù)靥幚硎挛锏拿堋!苯涍^3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基本國情的內涵不斷發(fā)生變化。通過客觀分析國際國內環(huán)境變化和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2013年上半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中國經濟處于“三期疊加”階段的重大判斷;2014年5月,他在河南調研時正式提出:“我國發(fā)展仍處于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fā),適應新常態(tài),保持戰(zhàn)略上的平常心態(tài)”;在2014年APEC北京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從速度、結構和動力三個方面闡述了“新常態(tài)”的基本特征,并且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突出分析了新常態(tài)的本質內涵和九大趨勢,指出“認識新常態(tài)、適應新常態(tài),引領新常態(tài),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大邏輯”;這次講話他又明確提出了“準確把握、主動適應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的重要思想;2015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又指出,全社會對公平正義的訴求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這些論述,揭示了我國基本國情的新內涵和我國歷史階段的新特點。
準確把握新常態(tài),既要辯證認識“新 ”與“舊”、“常”與“變”的關系,又要正確把握“長過程”和“新階段”的關系,通過矛盾分析,揭示它的具體特點和發(fā)展趨勢。新常態(tài)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長過程中的一個新階段,它沒有離開初級階段這個大的歷史時期,不能離開長過程片面地理解新階段。新常態(tài)之“新”,突出了同以往舊階段的區(qū)別。與過去30多年相比,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所面臨的環(huán)境、所面對的風險、需求特征、供給條件、增長動力、發(fā)展速度以及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等,都發(fā)生了深刻變化,而且這種變化還在持續(xù)進行中。新常態(tài)之“常”,指的是新階段之“變”的常態(tài)化,經濟結構要升級,發(fā)展動力要轉換,增長速度要調整,資源要素要重組,這是打破舊平衡、建立新平衡的過程,這種變化要持續(xù)一段時期并將不斷呈現(xiàn)出新的具體特征。主動適應新常態(tài),就是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使自己的思想適應變化了的客觀實際,適應新階段的新特點、新趨勢,搶抓機遇,改革創(chuàng)新,順應“新常態(tài)”之大勢而奮發(fā)進取。對于廣大黨員干部而言,這是最好的“照唯物辯證法辦事”。
第三,準確把握客觀實際,嚴格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這是注重工作方法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最注重轉化的實踐哲學,它要求在準確把握客觀實際的基礎上形成真理性認識,并將其轉化為指導工作的實踐理念即適應客觀實際和群眾需求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習近平總書記具有強烈的“結合”和“轉化”意識。他指出:“準確把握我國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使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按照實際決定工作方針,這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的工作方法。”按照實際決定工作方針,其實質就是要把規(guī)律性認識轉化為指導工作的具體政策,為此就需要開展艱苦細致的調查研究、揭示規(guī)律的科學抽象以及指導實際的政策制定等工作。調查研究就是察實情、知民意,需要提高主體的觀察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要提倡“貴耳重目”、“身入心入”,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和“求效”上下功夫,做到接地氣,鉆矛盾窩,吃百姓飯,交草根友,把人民脈,走親民路,與民交流零距離。科學抽象是發(fā)現(xiàn)本質、揭示規(guī)律,需要提高主體的抽象力。只有不斷提高主體的抽象力,才能在現(xiàn)象和本質、內因和外因、內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主流和支流、現(xiàn)實和可能等相互關系中,準確把握看不見、摸不著的關系、本質和規(guī)律,做到看得準、摸得透、抓得住。政策制定就是出實招,把規(guī)律性認識轉化為具體政策,它需要提高主體的轉化力。
推薦閱讀
系列解讀二 董振華:發(fā)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系列解讀三 邊立新: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