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13年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在繼續強調“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同時,闡明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要搞好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社區治理、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第三方治理等多方面的國家治理。習近平明確指出:“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
從上述中國共產黨認識現代化的思想進程來看,曾先后形成了關于現代化的7個提法,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7個提法,體現了兩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兩化”提法,突出地強調了現代化的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性質。世界上各國實現現代化的道路是不同的,西方國家走的是對內剝削壓迫、對外擴張掠奪的資本主義道路,這樣的現代化在本質上充滿了暴力和血腥。中國的現代化,走的是社會主義的道路,依靠全體人民的團結、智慧和力量,在本質上充滿著和平與和諧。
二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五化”提法,尤其注重現代化建設的經濟任務,遵循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路徑,由淺入深地探索了現代化所包含的三大層次。歷史唯物主義把社會形態解構為生產力(物質基礎)、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以及意識形態三個方面,毛澤東提出“四化”,主要從生產力和物質基礎的層面探索現代化;鄧小平側重于現代市場經濟問題,主要從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經濟體制的層面探索現代化;習近平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問題,主要從上層建筑和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的層面探索現代化。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分析框架,彌補了此前“三缺一”的不足,使我們對于現代化的整體認識,臻至完善、步入佳境。(許耀桐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