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

“第五個現代化”獨特內涵與歷史軌跡

2015-01-19 15:07 來源:人民網  我有話說
2015-01-19 15:07:58來源:人民網作者:責任編輯:康慧珍

  現代化帶來的11個廣泛變化,和國家治理有著怎樣的關聯度呢?從機械化、信息化、科技化來看,這主要屬于生產力和生產率的范疇層面。從市場化、社會化、城鎮化、知識化來看,主要屬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范疇層面。只有現代化中的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多元化,才與國家治理密切相關。由此可見,盡管現代化與國家治理不是全部直接勾連,但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多元化所造成的波及影響實屬重大深刻。因此,國家治理現代化不是可有可無的問題,而是現代化過程中的題中應有之意。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出現,就是要求由國家主導的公共事務治理必須達到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多元化,包含法治、德治、共治、自治。

  國家治理現代化這個詞語,本身意味著國家治理要從未現代化或者前現代化進入現代化。它表明,國家治理作為一個跨度很長的歷史時期,可以分為未現代化和現代化的兩個階段。現在,中國共產黨強調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要進入以前尚未達到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階段。這就要突出民主化與法治化,保障主權在民和人民當家作主,保證憲法和法律成為國家治理的最高權威;突出制度化建設與促成多元化格局,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治理制度體系,并在黨的領導和國家主導之下實施多元主體構成的協同治理。

  現代化的認識軌跡與鮮明特點

  從中國共產黨認識現代化的思想進程來看,曾先后形成了關于現代化的7個提法,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和形成,是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現代化、不斷求解現代化的結果。現代化是人類社會不可抗拒的歷史大趨勢,中國共產黨對于現代化的認識橫跨了半個多世紀,勾畫出了四條清晰的軌跡。

  一是在提出“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即“四個現代化”的基礎上,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總目標。毛澤東從1945年的《論聯合政府》開始提出工業、農業現代化的問題,到1959年末至1960年初,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筆記中,提出了“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的“四化”。1964年周恩來作《政府工作報告》,“四化”正式被表述為“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此時,毛澤東還把“四化”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即通過“四化”,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這就形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總目標,“四化”是作為這個總目標下面的主要內容。

  二是在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總目標的前提要求下,探索更多方面的現代化問題。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鄧小平在重提“四個現代化”的同時,更加重視現代化建設問題。他認識到,“四個現代化”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部內容,從而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容延伸到更多的范圍,它包括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法制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教育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等諸方面。他指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50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諸多方面中,鄧小平特別重視市場經濟問題,為建立現代市場體系和運行方式,作出了突破性的貢獻,奠定了市場化的基礎。

  三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總目標的內涵逐步作出清晰的界定。1987年中國共產黨十三大報告,提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就明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涵是“富強、民主、文明”。2007年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又增加了“和諧”的內涵。“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實際上概括了國家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領域現代化的內容。

[責任編輯:康慧珍]

[值班總編推薦] 高溫津貼關乎底層權利伸張

[值班總編推薦] 還會有多少古城繼續被淹?

[值班總編推薦] 冤冤相報何時了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