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力反腐敗,打老虎沒有最大只有更大方面,我們可以聽到當年毛澤東從嚴懲處劉青山張子善的回響;在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方面,我們仿佛又看到了鄧小平當年為改革殺出一條血路的堅毅身影;風生水起的生態文明、自信從容的經濟新常態更是堅持科學發展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的碩果。
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從前輩手中接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接力棒,更把他們的精神與意志、努力與作為“當作時刻不能忘、須臾不能丟的立身之本”。關于這一點,我們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兩篇講話會理解得更深入。
十八大后的這兩年,正逢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和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都作了重要講話。對于毛澤東,他指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對于鄧小平,他概括了“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無比堅定的崇高品格、對人民無比熱愛的偉大情懷、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理論品質、不斷開拓創新的政治勇氣、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坦蕩無私的博大胸襟。”這“三大靈魂”、“六大品格”確實是兩代偉人最突出的標志,但我們細細品味,認真觀察,這又何嘗不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自勉與期許,踐履與遵循?
通過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保有中國精神的獨立性,在十八大報告里寫入“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強調“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等,如果我們把這一切稱為新常態,那么恐怕更多的是一代接著一代做的“常”,是寓常于新的表述、作為與姿態。
那么,為什么我們會把這樣一種應該、必須、本來的狀態視為“新”呢?再光彩奪目的寶珠,不勤于打掃也會蒙上灰塵失去光芒;再先進優秀的群體,不保持自省也會犯無心之過。至于少數人更會通過“反常”來獲取不公平正義的特殊利益,而且日子久了“反常”會變為“正常”,潛規則大行其道,偽道理甚囂塵上,惡作為肆無忌憚。在這個時候,“常”倒反而有些新鮮和陌生了。這也提醒我們,今日中國社會在守“常”方面依然任重道遠。
至于稱之為 “習近平新常態”,其實反映的是中國社會對新常態所體現出來的自警、自尊、自信、自強等希望與信念的認同與呼喚,而習近平正以其鮮明的個人風格給了中國社會這樣一種希望與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