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是中國社會的“必須”狀態體現的是對規律的遵循
大國復興,應該做的事情很多,必須做的事情同樣不少。“必須”體現的是對規律的遵循,無視規律一廂情愿、漠視規律得過且過是大國復興的陷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克服不良現象,必須化解深層矛盾,必須守住身份認同,政治新常態在這些方面同樣是可圈可點:
——打鐵先得自身硬,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社會的領導核心,先進優秀是底線要求,也是執政合法性的根基。但這些年來一些政黨成員信仰喪失、作風萎靡、行為腐化已有蔓延之勢。如果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不僅政黨自身戰斗力喪失,社會認同也會消失,長期執政就無從談起。于是,以雷霆萬鈞的反腐敗從嚴治黨,就成為政治新常態的第一幕。
——改革不能變成少數人攫取財富的狂歡,不著眼于共同富裕的改革沒有前途;改革不能讓階層固化、群體隔閡。如何才能重整改革形象,積聚改革共識?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以自我革命的勇氣全面深化改革,這是必須的。
——人類社會越走向現代化,身份認同的問題越凸顯。人類社會的技術也許是普適的,西方社會的汽車是四個輪子,東方社會的汽車沒有必要刻意用三個輪子。但是人類社會的文化價值卻不是也不能普適,否則就是現代流水生產線上的“標準品”。那么如何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標注“這一個”,不至于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湮沒了自己、喪失了自我,守住、呵護并發揚自己的文化基因、價值源泉、精神家園就成為一種必須。只有保持了精神獨立,經濟、政治獨立才有了堅實的基礎,經濟政治才會真正獨立。習近平總書記曲阜訪孔府、北京講孔子,世界各國談文化,正是要把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通過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為現代中國找到證明自己、說明自己的“軟實力”。
新常態是中國社會的“本來”狀態表達的是對歷史的接續
我們的一些同志在解讀“習近平新常態”的時候,往往把重點放在“新”上。新領導、新作為、新氣象當然值得大書特書,但是“習近平新常態”要義關鍵在“常”。我們之所以能把黨的十八大以來不到兩年時間的作為、面貌、氣象冠之以“新常態”,就是因為這些作為、面貌、氣象與中國共產黨奮斗90多年、執政60多年、改革30多年的作為、面貌、氣象是一以貫之的,其實就是數十年來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本來”狀態在新的歷史時期的“接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