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辛鳴
當下中國的改革,總的看,改革勢頭較好。但也存在著一些部門、一些地方囿于既有利益不愿意真改,糾結于潛規則的束縛不敢放手去改,面對新情況新問題缺乏良策不知如何去改等問題。
結果在一些地方和部分領域,改革雷聲大雨點小。慷慨激昂高喊改革加油的人不少,埋頭苦干真正為改革助力的人不多;避重就輕式的外圍性改革多,刮骨療毒式的根本性改革少。因此,當下改革重中之重、當務之急是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實,著力提高改革針對性和實效性。
提高改革的針對性必須找準改革的著力處。盡管今日中國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但全面深化改革不等于四面出擊,不是平均用力,而是要有的放矢、抓住要害、切中肯綮,在根本性問題上、在關鍵性問題上取得新突破。改革要堅持從具體問題抓起,著眼于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這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改革必須一以貫之的基本遵循,也是當前解難題、辦難事、克難關必須善于運用的重要方法。
提高改革的針對性必須要進一步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改革如果不能進一步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全面深化改革就無法實現。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穩定性,獲得利益多的群體會想方設法維持這一對他們有利的利益格局,這就會讓改革在一些地方和領域推進起來不那么順利。即便是一些已經明確方向的改革,也存在著“議”了事,“決”了策,卻沒有“行”,沒有“效”。
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面對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但難題的另一面是機遇。一旦破解了制約發展的關鍵性難題,就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強的發展動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基礎。
提高改革的實效性不能回避改革的實際效果。要想使改革真正取得成效,不僅要在“理論上講得通”方面動腦筋,更要在“實踐中如何做得到、做得好”方面下功夫,探索并遵循改革規律。
真正有實效性的改革,必須既有大局觀,從宏觀著眼,又能統籌好中觀、微觀,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妥善處理整體政策安排與某一具體政策的關系、系統政策鏈條與某一政策環節的關系、政策頂層設計與政策分層對接的關系、政策統一性與政策差異性的關系、長期性政策與階段性政策的關系等等。綜合了所有這些因素后,改革才是可復制、可推廣、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制度創新。
更進一步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實現制度系統的變革,就需要對一些具有結構支撐作用的制度做出重大改革,優先推進一些基礎性制度的改革,而不能隔靴搔癢,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比如,正在推進中的財稅體制改革,從表面看好像是為了解一時之弊,讓地方政府不再依靠“土地財政”,抑制房地產泡沫,其實這項改革是著眼長遠機制的系統性重構,這一現代財政制度確立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公平統一市場、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乃至更好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等重大問題的解決才會有基本制度基礎。
又比如,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絕不是為了把農民手中的土地拿過來讓城市有地可用,而是要解決人的城鎮化問題,讓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讓現在的城鎮常住人口都能分享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的全部內容,這既是實現億萬農業人口轉移的重大舉措,也是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的一項重要制度準備。
責任是否明確,決定改革能否落實。提高改革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還需要建立“改革責任機制”,只有真正做到明晰責任、明確分工,獎勵盡責者,問責失職者,才能確保政令暢通、激勵改革創新,防止消極懈怠貽誤改革時機。各牽頭單位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加大年度工作要點的推進落實力度,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
目標是否堅定,決定改革的成敗。只要我們敢于擔當、積極有為,不斷提升改革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全面深化改革必將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部門及地方的扎實努力下不斷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