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辛鳴
【核心觀點】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把富強作為國家層面最首要的價值目標提了出來,充分表明我們認識到了國家治理最基本的立足點。反思甲午讓我們更加堅定了這一點
120年前的今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戰爭的是非成敗早已歷史定格,不能忘記、不能否認也無法更改。120年后的今日,回望如煙往事,在吮吸歷史的血淚中知恥而后勇,在汲取歷史的教訓中奮起而前行,是應該、是必然更是必須。120年來,中國社會從甲午戰爭中獲得的啟示有很多很多,今天我們主要談談對國家治理的三點啟示。
富有不等于強盛,富強才是一個國家的可靠前提
啟示一:富有不等于強盛,富強才是一個國家的可靠前提。
曾有人講,中國甲午之敗是大國敗給了小國,富國敗給了窮國。此語未見得全面但非空穴來風。以下就是我們從一些研究歷史的學者近來發表在報刊雜志上的文章中摘錄的內容:
——其時中國的國土面積有1000余萬平方公里,日本只有38萬平方公里,只相當于中國的三十分之一;中國當時的人口是4.36億,日本是6700萬人,只有中國的七分之一。
——187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7.2%,僅次于英國,是世界第二。直到甲午開戰的第二年即1895年,經濟總量才被美國超過。當時中國的鋼鐵、煤、銅、煤油、機器制造的產量都比日本高得多。除了進口量與中國相當外,日本的工業資本、銀行資本、年進口額、年出口額和年財政收入都低于中國。中國當時年財政收入8867萬兩白銀,日本11376萬日元,折合白銀年收入比中國少1000萬兩。
這些數據或許會有細微的出入,但也足以支持我們得出當時中國比日本富有這一結論。可問題是富有有用嗎?在弱肉強食的時代,一個捍衛不了自己核心利益的國家,其富有甚至是一種罪過,后果更可悲也更可憐。鴉片戰爭以后,中國賠款動輒天文數字,割地動輒國中有國,可在西方列強的口中,鴉片戰爭不是侵略,而是資本開辟國際市場的必要手段。面對富而朽弱的國家,不僅要拿走你的財富,連合法性的理由都不能讓你保有。之后的甲午戰爭不過是這場“吃大戶”鬧劇中的又一幕罷了。
有人說,只要有了錢還怕買不來強嗎?或許當年清朝政府也這樣想過并且也做了。北洋艦隊從國外買的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就是號稱綜合了世界最先進戰艦優勢而成的在世界處于領先水平的戰艦,其裝有12英寸大炮4門,裝甲厚度達14寸,堪稱當時亞洲最令人生畏的中央裝甲堡式鐵甲艦。可一場海戰打下來,一艘自沉,一艘成了日本艦隊中的主力艦。據說該艦在日本艦隊的服役時間比在北洋艦隊還要長,我們花大價錢買來的戰艦成為人家后來進攻我們的先鋒。
富有是強盛的前提,但富有絕對不等于強盛。如果一個國家就靠百姓的辛苦血汗積累財富,就靠廣袤的資源環境置換財富,不能把勤勞化作創造力站在世界產業發展的高端,不能把財富化為大國復興的綜合國力,或許我們依然在為他人做嫁衣裳。十八大以來,中國社會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把富強作為國家層面最首要的價值目標提了出來,充分表明我們認識到了國家治理最基本的立足點。反思甲午讓我們更加堅定了這一點。
沒有現代國家治理就不可能贏得現代競爭的優勢
啟示二:沒有現代國家治理就不可能贏得現代競爭的優勢。那么,如何才能讓富有變為強盛呢?靠制度,對于國家來說就是治理體系。自從人類社會有了國家就有了國家治理體系。不同的國家固然會有不同的治理體系,但這種不同不能是時代的差別和社會形態的差別。如果兩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分屬不同的時代或不同的社會形態,這種競爭就不是同一重量級的競爭,甚至都難成對手。國防大學劉亞洲將軍曾經講,甲午之敗是國家之敗,大清帝國的失敗是制度的失敗。此語一針見血切中肯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