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財政體制改革、京津冀一體化、教育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試點、美國政治文化的問題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楊良初、陸琦林:深化財政體制改革 推進財政層級扁平化】
楊良初、陸琦林在《學習論壇》中論我國新一輪財稅改革的重點時指出,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由于財政層級過多等制度上的不完善而大大降低了省以下財政層級按分稅制劃分收入的可行性,導致基層政府出現了明顯的財政困難。減少財政層級的扁平化改革正是財稅改革的方向。作為財稅改革中的重要一環,“省直管縣”重在實現省以下財政體制的扁平化,對改善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狀況、優化我國財政層級、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水平具有積極意義。首先,應當加快政府層級改革步伐,解決財政體制與行政體制不一致導致的財權與事權不對稱的問題。為了減少市級政府與縣級政府之間的摩擦,應當結合當地改革現狀合理配置各級政府權限。省政府在將經濟管理及行政審批權限下放到縣級政府的同時可以逐步下放行政、人事權限,真正擴大縣級政府的權限。其次,財政體制改革通過“省直管縣”實施以后應該繼續推行省以下分稅制改革,減少省以下財政層級,實現財政層級扁平化,形成中央、省、市縣三級財政層級,三級組織架構的建立不僅可以使省以下的分稅制由五級變為三級,還能起到合理清晰劃分事權的作用。
摘編自《學習論壇》詳細
【汪玉凱:“京津冀一體化”由多贏到共贏】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汪玉凱指出,京津冀一體化”可以說是當下中國時政經濟領域的一個熱詞。特別是河北省還提出要建多個“副中心”,來為北京分擔困擾的想法。如此高級別的國家發展戰略,必須提供怎樣的組織和法律保障? 一、要把京津冀一體化放在未來中國“點面結合的雙引擎戰略和城鄉一體化的大格局中來觀察。要把“京津冀一體化”放在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和中長期增長框架中觀察,絕非是單一地為解決首都北京的困境。二、不再打小算盤 由多贏到共贏。所謂共贏,就是京津冀必須形成合力向污染宣戰,共同打好治理環境、實現宜居的硬仗,如果沒有中個共贏,京津冀一體化戰略就失敗了。 三、打造兩個經濟帶:眾多國企和部分行政事業機構可向河北疏散。至于河北,要在承接北京和天津一些產業轉移、功能總體布局的調整方面要扮演重要角色,但如何扮演好這個角色,對整個京津冀一體化戰略的成敗至關重要,需要認真謀劃,不可盲目。 四、“副中心”不能泛化,但要明確。這幾天社會上都在評說“保定有可能成為北京的政治副中心”、唐山和石家莊等城市也可能成為北京的副中心之事,但這可能是河北省自己愿望,從國家的大戰略來看,可能還需要認真斟酌。如果真弄這么多副中心,可能就等于沒中心了,這確實有地區內部競爭在里面。不要將副中心泛化,但卻必須明確。 五、組織保障:將“京津冀一體化”的重大協調歸屬中央深改組。現在光靠國家發改委協商可能還不夠,因為國家發改委雖然是一十分重要的綜合協商部門,但京津冀一體化已一個重大的國家戰略,遠遠超出了一個區域發展的問題,事關重大,所以需要認真對待。
摘編自《人民網》詳細
【黃震:慕課正在倒逼我國教育改革】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認為,慕課所引發的教育變革和給我國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應得到教育界的足夠重視。加強有關慕課引發的全球教育資源配置對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影響與挑戰的研究,盡快編制我國慕課發展規劃與政策,同時加強對慕課的教育教學規律和可能引發的教育變革的研究,大力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育模式。在基礎教育上大力推進中小學慕課和各學科重點、難點部分微課程的建設和我國中小學慕課共享平臺建設,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撐,讓全國中小學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縮小校際教育資源差距,提高我國基礎教育質量。在高等教育上大力推進高校慕課建設與慕課共享平臺建設,實現高校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及學分互認,促進高校學生跨校選課,縮小高校校際教育資源差距,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推動教育創新。在繼續教育上,大力促進基于慕課的繼續教育發展,向民眾提供優質繼續教育慕課,讓慕課成為民眾學習知識和接受繼續教育的主要渠道,推進學分銀行,打造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構建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
慕課創造了跨時空的學習方式,使知識獲取的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正在引發一場學習的革命和教育的革命,正在改變幾千年來的教育模式。慕課正在倒逼我國教育的改革,誰在教育信息化潮流中落伍,誰就會被時代淘汰。
摘編自《文匯報》詳細
【岳經綸:社會保障制度,應該基于人民的需要,面向全體公民】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岳經綸指出,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更需要群眾的視角。從群眾的角度看,社會保障是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是為了保障人民的社會權利,是為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為了增進人民的福祉。也就是說,社會保障不只是工具,也是目的。政府實施社會保障政策是為了實現社會公正、以人為本等核心價值觀,也是為了實現公民的社會權利,是為了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真正的社會保障制度,應該基于人民的需要,面向全體公民。換言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和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更好保障與改善民生",要求我們把社會保障制度的創新優化與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把共同富裕和人民福祉的不斷增進視為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摘編自《深圳特區報》詳細
【楊雪冬:改革試點功能的變異】
中央編譯局楊雪東指出,“試點”是中國進行制度和政策創新的重要方法,也被視為中國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隨著“試點”數量、類型的增加,“試點”資格也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競爭的對象,并由此引發了相當數量的“試點”功能的變異。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試點”的體制機制創新功能被爭奪政策優惠、資源投入功能取代。“試點”通常享受的優惠是寬松的政策待遇、寬容的上級態度、更大的行動空間,目的是在現有的資源和制度條件下調動“試點”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敢試敢闖。二是“試點”工作容易成為政績工程。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地方黨委政府普遍更加重視成為“試點”。而上級部門也更加重視選好“試點”,更多是從“試點”的配合意愿而非試點具備的典型性條件出發來選擇“試點”。三是“試點”的選擇容易受領導個人意志支配。為了推動領導干部聯系群眾、了解實際,全國上下都采取了領導干部聯系點制度,根據領導分工、階段性重點工作等確定聯系點。
摘編自《決策》詳細
【弗朗西斯·福山:美國政治文化的結構性特征與問題】
美國政治學家 弗朗西斯·福山指出,如果我們更仔細地審視美國相對于其他自由民主國家所走過的歷程,我們就會發現,美國政治文化有三個主要的結構性特征。不論它們如何演進,也不論它們在過去發揮過多大效力,這三個特征當前都出了問題。第一,相對于其他自由民主國家而言,司法和立法部門(也包括兩大政黨所發揮的作用)在美國政府中的影響力過大,而受損的是行政部門。第二,利益集團和游說團體的影響力在增加,這不僅扭曲了民主進程,也侵蝕了政府有效運作的能力。第三,由于聯邦政府管理結構在意識形態上出現兩極分化,美國的制衡制度——其設計初衷是防止出現過于強大的行政部門——也就變成了否決制。
摘編自《參考消息》詳細
??? (光明網記者李貝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