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王毅談習近平歐洲行、讀懂中國經濟真相、人類文明發展的拐點、銀行業再造、人口流動的制度性障礙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毅談習近平歐洲行:國際時鐘進入“中歐關系時間”】外交部長王毅在談習近平主席出席荷蘭核安全峰會并訪問歐洲四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歐盟總部時說,此訪是習近平主席作為國家元首首次歐洲之行,行程緊湊,活動密集、內容豐富、成果豐碩。習近平主席出席了84場活動,雙多邊結合,大小國兼顧,政經文互動,既有國事活動,也有親民交流;既頂層設計規劃,又推動具體項目;既有精彩理念宣示,也有細微感人話語。所到之處,習近平主席均受到高規格禮遇和真誠友好歡迎。習近平主席同四國和歐盟領導人多次、長時間深入交談,同往訪國各界廣泛接觸,敘友誼、話交流、談合作。國際輿論持續大量報道,歐洲掀起“中國熱”,國際時鐘進入“中歐關系時間”。
摘編自新華網
【夏斌:考察中國經濟真相不能忽視時間和空間維度】
國務院參事夏斌撰文指出,考察中國經濟的真相,絕對不能忽視三個維度:一是時間維度。要看清中國當前各類經濟活動的真相,有些活動或問題還真需要放在更長的時間跨度內才能看清楚真相,在短期內是不易看清其本來面目的;二是空間維度。即要看清中國經濟的真相,必須把有些經濟活動放在全球經濟范圍內考慮;三是自系統維度。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空間維度,即必須把國民經濟中特定的經濟活動、事件放在一個正處于轉軌的大國自系統范圍內予以觀察。
要讀懂中國經濟真相,需要“三維觀”。而要確立“三維觀”,又需要一定的經濟學和經濟史的功底。此功底如已故諾貝爾獎得主科斯所說,又絕不是簡單的“黑板經濟學”知識,而是“黑板知識”、一國國情、特定國際環境、經濟史知識以及一定的經濟價值觀的融合。
摘編自《上海證券報》
【公茂虹: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拐點】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公茂虹撰文指出,人類文明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拐點。當下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的世界體系已不像從前那樣得到世界的堅信,以往的世界體系到了不得不做出改變的時候。率先開始變化并作出調整的是西方發達國家。目前,由八國集團(G8)組成的“富國俱樂部”轉變為由20國集團(G20)組成的國際經濟合作論壇,就是一個明證。這是西方發達國家適應人類新的文明發展潮流做出的選擇,表明發達國家傾向于與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攜手創造人類新的文明。無論出于何種目的,中華文明的復興所產生的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強勁力量已顯而易見。事實說明,在當今世界,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復興產生的強大動力與古老的中華文明復興產生的巨大力量所形成的合力,正在成為引領人類文明加速發展的強大動力。
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看,隨著中華文明現代轉型和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的加快,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引領作用將更加凸顯。中華文明的現代復興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影響還剛剛開始,還遠沒有展現出來。
摘編自《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陸劍清:運用互聯網思維推進銀行業再造,急功冒進與因噎廢食都不可取】華東師范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副教授陸劍清指出,由于傳統銀行業是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動地開始其業態再造之路,于是未知的經營風險亦隨之而生。因此,對銀行經營者而言,如何才能穩中求進(即如何在穩定與變革之間不斷地找尋到新的動態平衡點)便成為了業態運營的第一要務。
這一過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循序漸進、先易后難、逐級遞升、不斷摸索、逐步適應的長期過程,所以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要切忌心浮氣躁、急功冒進,為求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而貿然采取“休克療法”,致使亂象叢生、局面失控;同時,另一方面,也不可因噎廢食,畏難而退,錯失機遇,而應從頂層制度設計入手,制定銀行業態進化的路線圖與時間表,有計劃、有步驟地穩步推進銀行業態再造之路。
摘編自《文匯報》
【卓賢:人口流動的制度性障礙降低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部副研究員卓賢撰文指出,人口流動的制度性障礙降低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雖然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經歷了大規模的城鄉人口遷移,人口城鎮化提高的速度很快,但根據筆者的研究,在中國當前經濟發展水平上(按麥迪森國際元計算),歷史上只有葡萄牙、泰國和斯洛文尼亞的城鎮化率低于中國。對于人口城鎮化落后于經濟發展的現象,《規劃》的分析是很到位的:受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影響,被統計為城鎮人口的2.34億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未能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鎮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產城融合不緊密,產業集聚與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上述勞動力流動制度性障礙的存在,使得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時間提前到來,在“總量過剩”的情況下,一些沿海地區出現勞動力“局部短缺”,降低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同時也使得城鎮內部出現新的二元矛盾,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問題日益凸顯,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風險隱患。
摘編自《東方早報》
【趙昌文:構建防范和化解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趙昌文指出,從根本上打破“過剩、干預、再過剩、再干預”的怪圈,必須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充分通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并更好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構建防范和化解產能過剩的長效機制。
一是進一步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特別是改革地方政府的考核評價體系,從根本上消除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和短期行為;二是進一步深化資源、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理順資源、要素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化解產能過剩和防范產能無序增長中的決定性作用;三是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為不同所有制、不同規模企業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四是進一步加強社會性規制,強化標準管理,沒有的標準要盡快制定,低的標準要大力度提升,已有的標準要嚴格執行;五是進一步完善企業退出的法律、政策體系,完善社會保護網,為企業退出創造良好環境。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