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應形成適應改革發展的價值觀
——專訪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辛鳴
【核心提示】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辛鳴在接受光明網采訪時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理論品格,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的價值基礎。在大變革、大發展、大轉型的社會背景下,中國應形成適應改革發展的價值觀。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貴在知行統一,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黨員干部應起導引、主導和示范作用。
核心價值觀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的價值基礎
這次中央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24字的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是對人類社會文明成果的創新發展和提升,充分體現了人民大眾的實踐要求,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理論品格。
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們社會主義屬性的反映。社會主義一個最基本要求是生產力要高度發達,物質財富要盡可能豐富,所以富強是社會主義最基本的要求;實現國家富強要以民主作為最根本前提,只有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發掘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充分體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客觀歷史事實;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為世界文明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身就是一種文明的新形態,是對人類社會文明演進的一種貢獻,沒有文明就談不上進步;和諧則是我們努力追求的各盡其能、各得其所、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的理想狀況。這八個字充分地體現了社會主義在今天中國的基本要求和我們所追求的愿景。
社會層面的八個字更加明確。自由,如果一個社會沒有最起碼的自由,就不能激發社會的活力;平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追求的人人當家作主就是追求平等最具體也最現實的體現;公正是現代社會最起碼的底線要求,而法治則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手段。只有法治社會才是一個可預期的、可規范的、為大家所期望的社會。
公民層面,也就是個人層面。愛國是基,國家是一個人身份存在的界定,愛國既是對一個人最基本的要求,更是一個人確定其社會性歸屬的最深層訴求;敬業為本,一個人在社會上發展,沒有兢兢業業,不能勇于擔當,如何立足于社會;馬克思主義指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有誠信保障、靠友善彌合,社會關系才可能是健康的、積極的、向上的,才會促進人的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
這三個層面是從不同的角度,反應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要求和基本追求,所以把核心價值觀是價值目標、價值導引、價值準則。國家、社會和公民這三個層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相輔相成、互相聯系,共同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內容,共同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打下了堅實的價值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