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兩高報告、美國夢與中國夢、新型城鎮化、霧霾治理、生態民主、“擇校熱”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三次全會聽取和審議兩高報告】
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10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聽取和審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從六個方面報告了2014年工作安排:一是積極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二是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三是進一步強化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四是積極穩妥推進司法改革;五是進一步加強法院隊伍建設;六是切實加強人民法院基層基礎工作。
關于2014年檢察工作的安排,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說,一是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二是依法懲治各類刑事犯罪,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三是提高查辦和預防職務犯罪水平;四是強化法律監督能力,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五是全面深化檢察改革;六是強化過硬隊伍建設。
摘編自新華社
【張維為:美國夢被“出賣”,中國夢前景更光明】
復旦大學中國發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中國學研究所所長張維為撰文指出,美國“三權分立”制度困境在于:從一個更大的范圍看,它無法擺脫資本勢力的控制。一個良好的現代政治制度應該能夠確保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實現政治力量、社會力量、資本力量之間的平衡。這三股力量之間嚴重失衡,資本力量獨大,這大概就是美國夢被“出賣”的主要原因。
相比之下,中國模式下政治力量、社會力量、資本力量的動態平衡,特別是中國政治力量的相對強勢和中立,在受到社會力量和資本力量必要制約的同時,大致維持了自己規范和引領資本力量和社會力量的能力。這應該是中國過去30多年崛起比較順利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多數中國百姓夢想成真比較順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也可由此而推論:如果中美兩國的政治體制安排都繼續按現在的邏輯發展下去的話,中國夢實現的前景應比美國夢的前景更為光明和精彩。
摘編自《紅旗文稿》
【張占斌:新型城鎮化對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紅利】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張占斌認為,在經濟中高速增長階段,中國將面臨兩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如何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二是如何發掘和用好新的增長點。城鎮化在增加供給、刺激需求、推動經濟社會變革等方面還有很大的作用空間,能夠在較長時期推動經濟中高速增長,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首先,新型城鎮化是經濟運行穩定在合理區間的重要保證。其次,新型城鎮化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推動力。第三,新型城鎮化是推動改革釋放紅利的重要突破口。第四,新型城鎮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平臺。第五,新型城鎮化為贏得國際合作主動權提供了戰略迂回空間。
摘編自《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葉青:國家財政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之路】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葉青建議在全面深化財政改革的基礎上,再向前推進一步,達到“財政治理”的目標,形成一個“35年財政改革——財政再全面深化改革——財政良性治理”的路徑。當前,尤其對規范稅收職能,應堅決拋棄“稅收任務論”,回歸“經濟決定稅收,稅收反作用于經濟”的本質。同時,建立滾動預算制度,將法定支出與GDP脫鉤。另外,在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債務管理及風險預警機制、轉移支付和稅法相關方面,結合《決定》精神,加強改革力度。
摘編自《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劉樹成:今年經濟增速預期目標不變的原因分析】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學部副主任劉樹成在談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經濟增速預期目標與去年相同(仍為7.5%左右)時指出,今年這一預期目標保持不變是因為實現這一目標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首先,有利于穩定社會預期。其次,有利于為轉方式調結構、全面深化改革創造良好的宏觀和微觀經濟環境。第三,經過努力,今年經濟增速預期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我們不是不要GDP,而是要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實實在在的、清潔的GDP,不要帶有水分的、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GDP。我們反對盲目崇拜GDP,但要科學使用GDP。7.5%左右的經濟增速預期目標就是要求我們,不能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但應確保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特別是要把經濟工作重心放到轉方式調結構上,放到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上,放到全面深化改革上,爭取經濟的長期持續健康發展。
摘編自《人民日報》
【劉昌義、戴玲:治霾關鍵在于制度建設與市場手段結合】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劉昌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戴玲認為,當前節能減排行動以行政手段為主,見效快,但財政成本很高。《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用市場手段實現環境資源配置理念。治理霧霾要加強制度和市場作用。在制度上,亟須重新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并建立相應的評估、考核和追責機制。在減排方式上,更多更好地發揮市場作用。PM2.5減排要注意經濟成本,從排放源大、邊際減排成本低的部門開始,避免“一刀切”。一方面可以學習借鑒國外成熟市場環境政策工具;另一方面,要立足我國實際,探索體制機制創新。
治理霧霾需要巨大的政治決心,同時也要注意過程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從中國現實國情和國外治理霧霾經驗來看,這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只能在發展中逐步解決。同時,民眾的環境意識也被極大地喚醒,空氣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未來需要我們每個人切實改變生活方式,減少排放,才能有效解決霧霾問題。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葛劍平:不要讓擇校成為權貴們的“私人訂制”】
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副主席、民盟市委主委、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葛劍平指出,現在競爭激烈的擇校猶如“私人訂制”,表達了人們對高質量教育的追求與渴望,是一種純自我的教育選擇性行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古今中外皆有之。但擇校產生的前提是教育資源的差異性,背后隱藏著社會用人制度的不完善。
其中,優質教育資源緊缺是出現擇校問題的核心矛盾。化解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最大限度促進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真正讓每個學生享有平等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一、搭建教育發展共同體,推進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二、實行教師校長輪崗制,“對癥”解決擇校難。三、建立和完善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督導機制。四、讓特色創新成為促進學校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政府部門要鼓勵和扶持學校改進傳統教育指導思想和方法,在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地探索和改革,凝練自己的辦學特色,使之真正成為促進學校均衡發展、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讓“擇校”不再成為權貴們的“私人訂制”。
摘編自人民論壇網
(光明網記者蔣正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