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國家制度治理思想、“去政治化”話語、中西方選拔任用方式、自貿區離岸金融業務、轉變增長方式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艾醫衛:改革開放后國家制度治理思想的演進與完善】
湖南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撰文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深刻反映了改革發展的趨勢和要求,積極回應了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關切,充分體現了制度建設、制度治理和制度領導的思想,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鄧小平提出從制度上加強黨和國家的建設,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胡錦濤提出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制度建設是前提和基礎環節,制度治理是根本和核心環節,制度領導是關鍵和保障環節,我們要通過制度建設來實施制度治理,通過制度領導來保障制度治理。
(摘編自《湖南日報》)詳細》》
【李遼寧:正確把握“去政治化”話語的本質】
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李遼寧撰文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此相伴隨的是,我國學術理論和思想文化界出現“去政治化”的話語現象,并且滲透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文學、大眾文化等不同學科中,引起程度不同的爭論。 “去政治化”話語的產生和發展,與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國際形勢的發展具有緊密聯系。要正確把握“去政治化”話語的本質。第一,要區分不同“去政治化”話語的主觀動機;第二,正確處理人文社會科學與政治的關系;第三,堅決批判“以西方馬首是瞻”的非意識形態化思潮。
(摘編自《紅旗文稿》)詳細》》
【官員類別的差異決定了中西方不同的選拔任用方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執筆:贠杰)撰文指出,官員類別和范圍的不同,是確定選拔任用方式的基礎。中國與西方國家官員類別范圍的差異,決定了各自不同的選拔任用方式。
在西方國家,官員一般分為政治任命官(又稱“政務官”)和職業文官(也稱“事務官”或公務員),兩類官員的選拔任用分別實行了不同的方式。政務官一般具有如下特點:一是與選舉共進退,數量相對較少;二是任職周期較短,流動性強;三是任用方式以委任制為主。相對而言,職業文官則實行職業常任,不與選舉共進退,無重大過失不得免職或開除,流動性較小,任用方式以考任制和聘任制為主。
我國的公務員類別范圍與西方國家存在較大的不同,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首先,各類公務員不區分政務官和事務官,統稱公務員隊伍,納入統一的管理體系。其次,公務員范圍與西方國家存在較大不同,除了各級行政機關外,還包括中國共產黨各級機關、各級人大政協機關、各級審判機關、各級檢察機關、各級民主黨派和人民團體機關除工勤以外的工作人員。而西方國家公務員主要包括各級政府工作人員,立法、司法機關和政黨組織人員一般不屬于公務員范疇。第三,我國領導干部范圍不僅限于公務員隊伍,還分布于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相互之間流動性較高,這也是與西方國家的明顯不同之處。
(摘編自《紅旗文稿》)詳細》》
【丁劍平、趙曉菊:自貿區離岸金融業務亟需兩個“參考”】丁劍平、趙曉菊撰文指出,上海自貿試驗區只有在厘清定位的基礎上“筑巢引鳳”,才能在全球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離岸金融業務是自貿區的一項重要拓展內容。在此方面,可以從國際社會關注兩個“參考”:一個是學習“盧森堡模式”中的有益經驗,對區內跨國企業和金融機構進行“試驗”;二是吸取東京離岸市場的“前車之鑒”,在滿足實體經濟需要框架下早日將成熟的跨境人民幣衍生品業務在區內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要主導人民幣產品的定價權和主要交易市場。
(摘編自《解放日報》)詳細》》
【魏杰 施戊杰:轉變增長方式是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動因】
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動因,是中國的內外國情發生深刻變化,原有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建筑其上的體制機制也亟需轉型。唯有按照“市場決定論”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才能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將發展成果惠及全民,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摘編自中國改革論壇網)詳細》》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
歡迎關注【光明網理論動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