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國家治理體系、中國養老保障制度改革、警惕碎片化反腐、銀行監管體系、智庫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習近平:對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進和完善要有主張、有定力】
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17日在中央黨校開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強調,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我國國家治理體系需要改進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才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我們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我們說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摘編自《人民日報》)詳細》》
【魯全:妥善處理中國養老保障制度改革中的十大關系】
魯全撰文指出,當前我國養老保障制度改革中存在十大重要關系,只有妥善處理好這十大關系,才能夠明確正確的改革目標,形成合理的改革路徑與原則,建構理性的制度模式,從而最終實現養老保障制度的定型與可持續發展。這十大關系包括: 一、處理好歷史問題與現實問題之間的關系,將漸進改革、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二、處理好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與其他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關系,明確繳費型養老保險制度的主體地位;三、處理好福利增長與責任分擔的關系,實現福利水平的理性增長;四、處理好現收現付與基金積累的關系,有效應對老齡化挑戰;五、處理好老人、中人和新人的關系,確保改革平穩過渡和代際公平;六、處理好激勵性與互助性的關系,維系制度長期可持續發展;七、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充分調動兩個積極性;八、處理好擴面速度與參保質量的關系,制定合理的覆蓋面評價指標;九、處理好養老保險與老年服務的關系,切實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十、處理好養老保障制度改革與其他相關配套改革之間的關系,實現改革的協同推進。
(摘編自中國改革論壇網)詳細》》
【劉力銳:警惕碎片化反腐可能出現的三種失靈】
劉力銳撰文指出,世界上的廉潔國家在實現腐敗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也曾不同程度地經歷了碎片化反腐的過程,遭遇反腐的多重失靈。當前在繼續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保持反腐高壓態勢的同時要警惕反腐敗進程中可能出現的“支柱坍塌”導致的失靈、“孤島效應”導致的失靈和“反腐悖論”導致的失靈,加快探索預防反腐失靈的新思路。
(摘編自《學習時報》)詳細》》
【裴桂芬: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健全銀行監管體系更加迫切與重要】河北大學經濟學院裴桂芬撰文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安排,這會對金融系統乃至對整個社會經濟帶來什么,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其中,特別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是,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如何健全銀行監管,以扎牢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線。
利率市場化帶來了金融環境的變化,存貸利差的收窄迫使商業銀行必須改變經營模式,特別是利率的波動或者上升趨勢將打破傳統的銀行業的競爭和利益格局,加大了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因此,健全銀行監管體系更加迫切與重要。首先,在監管理念上要實現兩個轉變,合規監管走向風險監管,機構監管走向功能監管;其次,構建正規的事后安全網體系,降低單個金融機構破產對存款者和金融體系帶來的不利影響。
(摘編自《求是》)詳細》》
【詹姆士·麥甘:專業型智庫的前景堪憂】
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項目主管詹姆士·麥甘博士指出,智庫是政策制定者與公共人群獲取信息的渠道,智庫之間面臨很多競爭。就目前而言,專業型智庫前景堪憂:第一,它呈現出過度專業化的特點,這是一種危險的途徑,它忽略了科研質量,為專業而專業,不注重與普羅大眾的銜接,這一點必須警惕。第二,從經費角度看,一家智庫涉獵的領域不宜太廣。第三,智庫要注意平衡政策研究者短期內要求研究的課題與長遠規劃,對于未來符合政策制定者利益的,智庫要未雨綢繆,提前準備。第四,智庫的研究應該是政策為導向的研究。智庫和高校的差異就在于:智庫集中在政策研究的問題上,而高校研究以學術為導向的問題。
(摘編自《文匯報》)詳細》》
(光明網記者康慧珍整理)